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逐渐普及。人们逐渐摆脱仅依靠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转向智能化、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内容更丰富的网络应用渠道。据目前现状来看,微信自2011年诞生以来,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然而社交媒体它作为一种文化工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特别是当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评价越来越依赖媒体建构时,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也会随之受到媒介影响。为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索社交媒体使用对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将传播学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以18-28岁的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共同探究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和社交媒体使用模式在以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为中介变量的影响效果。本研究以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作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因素,分别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强度、社交媒体使用模式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调节下对其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调节下,社交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在控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的条件下,与主观幸福感并不是显著相关的,社交媒体使用模式显然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的影响。并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模式中“与人交流”和“浏览朋友圈”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在浏览朋友圈的过程中,个体会对朋友之间展示的近况形成一种比较,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通过研究,对于微信来说,可以更多的去丰富自身的使用模式,拓展功能,增强自身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方便人们的生活的同时,提升使用者的幸福感;对于青年群体,在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为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去考虑怎么掌握好度,使其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增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