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时间上看,成化朝位于明朝中期,为明朝的转型阶段。在此阶段,发轫于明初的文官集团内部的南北政争愈发激烈。成化初期,文官集团内部围绕吏部尚书一职的归属问题发生了激烈争斗,致使北人出身的三任吏部尚书接连去职,南人势力大增。成化中期,“权阉”汪直迅速崛起。为扩展势力,汪直在文官集团中极力寻找党羽或合作者;而在初期政争中落败的北方官僚集团(下称北人集团)为了击败南方官僚集团(下称南人集团),获取更多的政治利益,也需引汪直为奥援。双方一拍即合,北人重臣王越、刘珝、尹旻等相继投靠或与之合作,南人集团的领袖人物商辂、项忠不久或致仕或削籍,北人大胜。成化后期,明宪宗对汪直之宠愈衰,直至将其贬至南京。作为政治联盟,北人集团的势力受此影响也一落千丈。在南人领袖、内阁首辅万安的反击下,王越、刘珝、尹旻相继败退,南人集团势力复炽。成化朝的南北政争对后世影响极大,弘治朝虽烽火暂熄,依然波澜偶现。至正德朝,南北政争再次触发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恶斗,以阁臣焦芳为首的大量北人官员聚于同为北人的“权阉”刘瑾麾下,甚至还形成了所谓的“阉党”,其祸水余波,至南明犹未已。本文正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成化初年南北官僚集团围绕吏部尚书之人选而产生的争斗。成化五年(1469)正月,北人出身的吏部尚书李秉突然被罢免,引发政坛震动。李秉被罢,旨意出自宪宗,其根本因素却是南人集团的暗中运作。在这其中,内阁首辅彭时及大学士商辂起到了关键作用。从南北政争的角度讲,对于彭、商二人的历史评价应该有所修正。在此前后,同样出身北人的吏部尚书王翱和崔恭也在南人集团的暗中干预下或致仕或平调,显示此时南人集团之实力居于优势地位。第二部分,分析在“权阉”汪直的崛起及衰落过程中,南北官僚集团的博弈情况。成化十三年(1477)正月,宪宗设西厂,“权阉”汪直正式崛起。汪直屡兴大狱,肆意横行,引起文官集团极大的恐慌和反弹。当年五月,以内阁首辅商辂及兵部尚书项忠为首的朝臣集体向宪宗施压,迫使其暂时关闭了西厂。西厂重开后,以商辂、项忠为代表的一大批高官或去职或迁谪,南人集团遭受沉重打击。在汪直大兴的数年间,投靠或与之合作者绝大多数为北人,表明北人有借汪直之力打击南人集团之意。第三部分,对成化中后期王越、刘珝、尹旻等三位北人重臣的接连去职及其原因进行梳理与分析。在借汪直之力打击南人集团后,随着汪直的失势,仗势而兴的北人集团也迅速遭受重创。在南人出身的首辅万安的暗中运作下,王越被夺爵罢官,编管安陆州;刘珝失去宪宗信任,被迫辞官;尹旻被勒令致仕,其子尹龙惨遭廷杖,在朝山东人也几乎被一扫而空。说明若无外力支持,北人集团之实力去对手远甚。与此同时,万安党羽彭华、尹直则相继入阁,吏部尚书之职也再度落入南人之手,南人集团的势力此时达至成化年间的顶峰。第四部分,对成化年间南北政争的特点进行总结。在与对立集团进行斗争时,南北官僚集团往往会做出一些不顾国事的非理性举动。在李秉、商辂、项忠、尹旻等南北官员致仕或遭贬斥之时,总会有许多官员被无辜株及,显示此时的南北政争有打击扩大化之趋势。南北官僚集团之间的争斗虽多为文官集团之间的内斗,但皇权却通过控制宦官、“奸佞”势力进而干预南北之争的方式,在其中起到了非常特殊的作用,给南北斗争形势带来巨大变化。无论是南人还是北人集团,因此时南北双方门户未严,其内部常有内讧事件发生。第五部分,对成化年间南北政争的影响予以简评与总结。成化朝迭发的南北政争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在明孝宗的调控及影响下,弘治朝时南北矛盾趋于缓和,但政争事件仍不时显现。正德初年,出身陕西的“权阉”刘瑾强势崛起。对南人极端厌恶,且在尹旻罢官过程中深受其害的北人焦芳带头投靠之,朝中北人大量仿效,史无前例的“阉党”由此成型,影响明代此后近两百年的朝堂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