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随着甘蔗价格的持续走低,甘蔗种植和管理的不到位,以及长期大规模种植单一品种,导致甘蔗新病害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因而如何准确鉴定的甘蔗新病害的病原菌对甘蔗的新病害防控和种植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鉴定出两种采集于广西、云南和福建的甘蔗新病害的病原菌。此外也完成了对病原菌的特性描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甘蔗褐纹病,病症表现为在甘蔗叶片的中脉、叶脉或叶缘出现褐色长条纹。在叶片病健交界部位分离得到两株真菌YZ05-51和YN7,依据科赫法则将两株真菌接种在健康的甘蔗幼苗上,也出现了相同的病症,并再次从发病部位分离到这两株真菌。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形态非常独特,呈现为倒棍棒状或倒梨状乃至卵圆形,具0-3个纵向的隔膜以及1-5个横向的隔膜,末端逐渐变细形成一个类似鸟喙状的结构,连成链状附着在分生孢子梗上。结合基于三个未知基因区域(OPA1-3、OPA2-1和OPA10-2)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真菌形态学观察以及病原菌致病性分析,可以确定甘蔗褐纹病的病原菌为Alternaria tenuissima。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病原菌Alternaria tenuissima的最适生长条件为pH=5和25℃-30-C。在包含14中化合物的药物筛选试验中,喹啉铜(copper 8-hudroxyquinoline)和代森锰锌(mancozeb)对病原菌菌丝体的生长抑制效率最明显,特别是喹啉铜,在浓度为100ppm时抑制率达到73.02%,浓度为50ppm时抑制率49.05%。因此喹啉铜和代森锰锌是两种控制甘蔗褐纹病的有效潜在药物。甘蔗卷叶病的病原菌为Phoma sorghina var. saccharum,导致甘蔗顶梢部的叶片出现缠绕卷曲,在广西崇左尤为严重。在发病叶片上分离到三株真菌菌株Fn40, FJ-1以及FJ-2,并依据科赫法则完成了病原鉴定。该病原菌可能与它的相关种类不同,因为其分生孢子器和厚垣孢子的形态同相关种类有较大差异,其分生孢子器呈现为形状规则,光滑,具乳头状突起或无,具小孔。无性型厚垣孢子为单细胞,葡萄簇状,具双核。结合基于三个真菌基因(LSU、ITS和TUB)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真菌形态学观察以及病原菌致病性分析,可以确定甘蔗卷叶病的病原菌为Phoma sorghina var. saccharum。结果同时还表明病原菌Phoma sorghina var. saccharum在温度为20℃-25℃时,pH=4.0时生长最好。另外在包含13种化合物的测试中,发现多菌灵(carbendazim)对于病原菌的抑制效率最好,浓度为100ppm和50ppm时对菌丝生长完全抑制,在浓度为10ppm时抑制率也达到87.6%。因此多菌灵是控制甘蔗卷叶病的有效潜在药物。本研究首次发现并鉴定了由两种甘蔗新病原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和Phoma sorghina var. saccharum,分别导致甘蔗褐纹病和甘蔗卷叶病。上述研究结果对于甘蔗病害的监管对策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