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是当前我国社会与学界探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相关法律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对学校治理的参与尚处于初级阶段,参与机会少,参与层次低,同国外高校学生校政参与的水平与程度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鉴于此,笔者文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思路加以探究。本文的主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高校学生校政参与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首先从政府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角度论证了高校学生校政参与的合理性,然后梳理了欧美高校学生校政参与的历史演变。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的历史与现状.我国高校学生的校政参与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书院,在民国时期取得巨大进步,但建国后的发展甚为曲折。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校政参与处于发展初期,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参与途径、相关的机制保障、校政参与的效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三部分对我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问题做了归因分析。传统师生关系、臣民意识使得高校学生处于受管制的地位;建国后特殊的历史阶段使政府对高校学生的校政参与持审慎态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法律体系等方面的缺失使学生的校政参与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的不足也对其校政参与造成不利影响。第四部分分析了高校学生校政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我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提出了引导与优化建议。高校学生的校政参与,有利于优化学校管理、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学生自身素质、法律保障、学校环境等方面的现实状况使学生的校政参与具有可行性。要优化学生的校政参与,应该从政府、学校、学生等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