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前后坚持斗争了十四年,势力扩展到十七个省,革命的英雄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组织了强大的武装,实行了各种革命政策,发动广大农民为推翻封建的土地制度而斗争,同时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在抗击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十几年的斗争实践中,太平天国逐步建立起一套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制度,同时也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进行了变革,力图建立起符合本阶级的新道德、新风尚,这在历代农民战争史上同样是少见的。 本论文研究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民俗变革,详细探讨了民俗变革的历史背景:其一是时代的巨变,其二是出于现实斗争与巩固政权的需要,其三是受天王洪秀全个人经历及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分别论述了太平天国在精神信仰民俗、婚俗、服饰民俗及游艺民俗等四个领域的变革,记述了变革的过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太平天国的民俗变革使得革命深入到民众层面,有利于扩大革命影响,争取民众支持,壮大革命力量,动摇了传统文化在思想界的至尊地位,为西学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具有近代化的意义。但是,太平天国的民俗变革过多地强调了民俗的变异性,而忽略了其传承性及变异的渐进性、缓慢性,急于破旧立新,变革中过多地动用行政、甚至是武力手段,对传统民俗不分精华、糟粕,一律全盘否定、简单抛弃,违背了民俗发展的规律,很容易招致普通民众的不满与反感,在心理上拉大了与太平天国政权之间的距离,不利于革命的更深入发展。而且民俗变革中还体现出明显的封建性,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特权意识,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婚俗变革及其妇女政策中。 太平天国的民俗变革中成就与不足并存的事实,充分反映了农民阶级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良好社会风尚的向往。但归根结底,太平天国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旧式农民战争,它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不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太平天国时代农民阶级不可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无法摆脱封建主义思想的奴役与束缚,而只能因袭封建主义的某些模式,所以他们倡导的民俗变革,最终无法超越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或由于外部压力而流于形式,或由于自身破坏而归于失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