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对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和气道炎症反应的效果评价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hn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支气管哮喘(brochial asthma,BA)在临床上是指由于呼吸系统气道可逆性阻塞并伴随痰液分泌过多所导致的一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剌激过度反应。支气管哮喘属于呼吸道慢性炎症疾病,罹患该疾病的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喘息反复发作、呼吸窘迫、胸闷、夜间咳嗽等。儿科临床上支气管哮喘非常多见,该疾病呈季节性发病并好发于夏秋季节,其发病率据统计为0.11%~2.03%,并且近年来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支气管哮喘患儿呼吸功能明显弱于正常儿童,常表现为胸闷、气促、喘息、双肺广泛性哮鸣音、咳嗽等症状,且病情极容易反复,若治疗措施不当或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病情可迅速进展为肺心病、肺气肿等,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支气管哮喘患儿除外呼吸功能异常,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等大量炎症因子可导致气道炎症并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目前广泛用于BA雾化吸入治疗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该药物能够较好的发挥局部抗炎作用,其疗效明确。然而,此类药物对白三烯类炎症介质的清除作用甚小。孟鲁司特钠为典型的白三烯类受体拮抗药,不但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孟鲁司特钠和布地奈德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文献报道相对偏少,且多数是对联合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简要的论述,目前尚缺乏联合用药如何影响患儿气道炎症反应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对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和气道炎症反应的效果,以期进一步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治疗水平。目的研究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意义,探讨口服孟鲁司特钠片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对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和气道炎症反应的影响,并为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8月期间于本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24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用药组(设立为对照组,共124例)和联合用药组(设立为观察组,共122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吸氧、祛痰止咳、支气管扩张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片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哮鸣音、呼吸困难、喘息消失时间及日间、夜间症状积分)、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及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另外,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测定两组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FeNO)变化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诱导痰上清液炎性因子[白介素-8(IL-8)、γ-干扰素(IFN-γ)]及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变化情况。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两组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并随访1年观察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对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价。结果1.临床基线资料。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哮喘发作次数、病情分级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比研究具备可行性。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26%(115/12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7.42%(96/12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住院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哮鸣音消失时间[(4.29±0.72)d]、呼吸困难消失时间[(3.43±0.56)d]、喘息消失时间[(2.55±0.37)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6.71±1.25)d]、[(6.31±0.99)d]、[(4.34±1.02)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日间症状积分[(0.92±0.04)分]、夜间症状积分[(0.87±0.1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日间症状积分[(1.62±0.26)分]、夜间症状积分[(1.96±0.53)分],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肺功能指标。治疗前,两组患儿肺功能各项指标(FVC、FEV1、FEV1/FVC)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肺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FVC[(3.97±0.34)L]、FEV1[(2.73±0.29)L]、FEV1/FVC[(79.22±5.4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FVC[(2.82±0.56)L]、FEV1[(2.25±0.34)L]、FEV1/FVC[(71.26±7.3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IL-4、TNF-α)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儿IL-4[(43.82±9.96)ng/L]、TNF-α[(40.22±7.36)ng/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57.32±10.47)ng/L]、[(76.37±11.26)ng/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FeNO水平。治疗前,两组患儿FeNO水平无显著性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eNO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儿FeNO水平[(30.32±2.16)ppb]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65.46±7.12)ppb],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诱导痰上清液炎性因子及ECP水平。治疗前,两组患儿诱导痰上清液IL-8、IFN-γ、EC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诱导痰上清液IL-8、IFN-γ、EC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IL-8[(72.88±13.09)ng/L]、IFN-γ[(63.56±8.25)ng/L]、ECP[(35.23±9.83)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92.40±11.74)ng/L]、[(41.76±6.33)ng/L]、[(67.14±6.64)μg/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随访结果。本组患儿均获随访1年,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2.37±0.54)次]、[(1.76±0.25)次]、[(0.84±0.06)次],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的[(3.56±1.03)次]、[(2.62±0.43)次]、[(1.74±0.06)次],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9.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且患儿均可耐受,其中观察组恶心3例,皮疹1例,一过性头痛2例;对照组患儿恶心4例,皮疹2例,一过性头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4.92%vs.对照组6.45%)进行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控制了患儿哮喘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儿肺功能并促进其恢复,显著降低了患儿气道炎症反应和哮喘发作次数,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积极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鼓膜膨胀不全(atelectasis)是指紧张部鼓膜离开正常位置向鼓岬移位并伴有菲薄、透明的特征。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鼓膜纤维层破坏、变薄甚至缺失。临床表现为耳闭塞
一、研究背景 肝癌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据其组织来源不同,可分为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两类。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而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的癌肿
目的: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帕金森病患者血清IL-1β、IL-6、IL-17水平的检测,研究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PD是否与血清IL-1β、IL-6、IL-17有相关性,民族、性别、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