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创伤性凝血障碍(TIC)的患者凝血因子不足的机制尚未明确。微小RNA(miRNA)或许参与了TIC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miRNA-24-3p(miR-24)在创伤和TI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和它在凝血因子不足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15名健康志愿者和36名重症创伤的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创伤患者中包括了28名非TIC和8名TIC患者。TIC的定义为患者来急诊就诊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收集患者就诊当时和第3天的血液标本。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方法确定血浆中miR?24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X(FX)和凝血因子XII(FXII)的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各资料数值间的相关性。结果在重症创伤患者中,血浆miR-24的表达增高了3.17倍(P=0.043),3天后显著下降(P<0.01)。TIC患者的miR-24表达显著高于非TIC患者(P=0.0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miR-24表达与TIC有关。TIC患者中血浆FX浓度较非TIC患者(P=0.030)和正常对照患者(P<0.01)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提示患者血浆FX含量同休克指数、ISS、INR、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白蛋白存在中等到强的负相关性;同血红蛋白存在中等的正相关性。miR-24的表达和FX的水平呈负相关性,同FXII的水平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创伤和TIC患者中,血浆miR-24表达水平显著上调。FX的水平跟许多临床指标相关。miR-24和FX的负相关性提示了miR-24或许能够通过抑制FX的生成参与TIC的发生。本研究为TIC发病机制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TI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式。研究背景探讨miR-24是否能在体外抑制FX的生成。方法体外培养L02人正常肝细胞,脂质体介导miR-24转染L02细胞。q RT-PCR测定转染后细胞内miR-24表达水平,MTT法测定过表达miR-24对L02细胞增殖的影响,q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miR-24转染后L02细胞中HNF-4αm RNA和蛋白的变化,ELISA法测定L02细胞上清液中FX的浓度。结果转染miR-24 mimic 24 h后,L02细胞中miR-24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NC组表达增高约48倍;3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正常对照组,miR-24转染后L02细胞中HNF-4α的m RNA表达约下降34.3%(P=0.023),HNF-4α蛋白含量约下降44.2%(P=0.013);miR-24转染后FX在L02细胞上清液中的水平显著减少,从(55.38±5.78)ng/m L降至(43.30±8.49)ng/m L(P=0.030)。结论miR-24能够抑制L02细胞中FX的生成。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miRNA在凝血因子生成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背景对于需大量输血(MT)的创伤患者,理想的新鲜冰冻血浆(FFP)和红细胞(RBC)的输注比例尚未明确。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比较不同比例的输血策略(FFP:RBC为1:1和1:2.5)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T-HS)大鼠的复苏效果,及对血浆miR-24和肝脏FX 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计算第一部分纳入的MT创伤患者输注FFP:RBC比例。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乳酸林格氏液复苏组(B组)、FFP:RBC 1:1输血复苏组(C组)和FFP:RBC 1:2.5输血复苏组(D组),另25只雄性SD大鼠用做血液采集。制作T-HS模型后,模型组予以预先设置的液体复苏干预,维持大鼠平均动脉压(MAP)≥80 mm Hg。观察并记录4组实验大鼠的MAP、死亡率及复苏液体用量。复苏后所有大鼠观察2 h后处死,处死前抽取所有大鼠的动脉血液,行凝血和血气分析。q RT-PCR检测血浆中miR-24含量。取大鼠肝脏组织,q RT-PCR检测FX m RNA水平。结果本组9名MT患者输注FFP:RBC约为1:2.5。成功制备大鼠T-HS模型,4个组间的体重和初始MAP、3个模型组间的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B组大鼠死亡率显著高于两个成分输血组(P<0.01);复苏后B组大鼠MAP在T180和T210时间点较C组和D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过程中C组和D组的MAP无显著差异;血气分析提示2组成分输血组的酸中毒与血氧分压的下降的程度较B组有显著改善,各项血气值在C组和D组中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为维持大鼠血压于80 mm Hg以上,C组需要的用血量显著高于D组(P<0.01)。观察期结束后,B组大鼠出现了严重的凝血障碍,FFP:RBC 1:1比例复苏能使T-HS后大鼠凝血指标恢复正常,较Sham组无显著差异(P>0.05)。D组的凝血指标则显著高于C组和A组(P<0.05)。B组大鼠血浆miR-24相对表达量为A组的2.59倍,1:1输血组miR-24的表达较D组降低更为显著(P=0.03),同A组无显著差异(P=0.70);B组大鼠肝脏FX m RNA的表达水平较A组降低至42.5%,C组大鼠肝脏FX m RNA的表达较D组显著增高(P<0.01),与A组无显著差异(P=0.67)。Pearson’s相关性分析显示实验大鼠血浆miR-24与肝脏FX m RNA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中等负相关性(rho=-0.68,P<0.01)。结论尽管需要更多的用血量,FFP:RBC 1:1输血策略较1:2.5对于T-HS大鼠凝血障碍有着更好的复苏效果,同时更能降低循环miR-24水平,增加肝脏FX m RNA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