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E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和Barrett食管三种类型。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高,并且在我国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胃食管反流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Barrett食管有引发癌变的风险,因此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非糜烂性反流病是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常见类型,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大多数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的食管粘膜中存在微小病变,故对胃食管反流病,尤其是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研究高清电子染色内镜描述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的内镜下特征能力,并且比较高清白光模式(HD+)、电子染色内镜模式(i-scan)模式联合高清白光模式(HD+)及卢戈氏液染色(Lugol’s solution)内镜模式联合高清白光模式(HD+)下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诊断价值评价。方法:依据RDQ评分,选取存在反流症状的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分别使用内镜下的三种模式观察其食管远端。首先行高清白光(HD+)模式观察,然后保持视野固定,切换成电子染色(i-scan)联合高清白光(HD+)模式,最后喷洒20ml卢戈氏液染色。根据粘膜下的损害(洛杉矶分级)进行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评价。应用高清电子染色内镜,粘膜下可疑的微小病变被描述为齿状线附近的点状红斑、齿状线附近三角形柱状黏膜突入鳞状上皮、鳞柱状粘膜交界下方的绒毛样粘膜。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采用x2检验和Wilcoxon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文收集了自2010年4月到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高清电子染色胃镜检查的存在反流症状或是已知有胃食管反流病进行内镜监测的患者60例和无反流症状的对照者41例。在HD+模式下,发现41患者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在i-scan联合HD+模式下,31患者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在HD+联合卢戈氏液染色模式下,有21人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在i-SCan联合HD+模式下,在31个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中有23(74%)人都存在食管粘膜可疑的微小病变,而41个对照者中只有9(22%)人有粘膜的微小病变(P<0.01)。在上述的三种内镜下描述微小病变特征中,齿状线附近的点状红斑在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中更易发现(14/31versus7/41,P<0.01)。高清电子染色内镜对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的敏感性72%,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74%,阴性预测值78%.粘膜微小病变的数目从22(HD+)增加到61(HD++i-scan)(P<0.05)。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HD+模式下发现有13人(Los Angeles A:n=8,B:n=4, C:n=1),i-scan联合HD+模式下能发现19人(Los Angeles A:n=12;B:n=5;C:n=1;D:n=1),HD+联合卢戈氏液染色模式下发现更多的食管炎患者(n=28vs.n=13,P<0.05)。结论:1、i-scan联合HD+内镜模式可以描述微小病变的特征,通过这些内镜下的特征,对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的内镜下诊断有重要意义。2、高清电子染色内镜下对微小病变数目的发现率,i-scan联合HD+模式优于HD+模式,高清电子染色内镜下可以发现更多的微小病变。3、比较三种模式下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率,发现HD+联合卢戈氏液染色模式明显提高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率。4、高清电子染色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