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成都街巷志》(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_x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成都街巷志》下卷部分。该书主要以近代成都的街巷命名为出发点,详细描写了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风土人情,语言平实客观,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中包含了大量独特的文化负载词,给译者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此,本篇翻译报告以源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重点。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并结合此次翻译实践,源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现象分可以为三大类,即物质类文化负载词,社会类文化负载词和语言类文化负载词,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运用直译、意译、音译加注、增译、替代等翻译方法解决源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问题。研究表明,信息型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合适的翻译方法,能有效地帮助传达原文信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从而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促进巴蜀文化的传播。
其他文献
《成都街巷志》是第一部从街巷历史文化的角度展示成都文化风采的著作,由巴蜀文化研究学家袁庭栋所著。近年来,随着成都的全方位快速发展,成都的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此类文化著作已成为必然趋势,有助于国外读者了解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促进成都文化的传播,并提升成都的国际影响力。笔者负责独立翻译该书824至842页的内容。该部分主要讲述和展示了银杏路、桂花巷、东桂街、梨花街等街巷的历史由来以及相关的风
本翻译报告原文本节选自著名巴蜀学者袁庭栋所著的《成都街巷志》。该书系统的描述了老成都街巷城河的起源、命名与历史变迁,还有与之相关的名人轶事、民俗风情等,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老成都的街巷文化。原文本的翻译难点在于:词汇层面主要是地名和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句子层面主要为长难句和一些诗歌的翻译。基于翻译材料的特点和对翻译难点的分析,译者以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重视翻译步骤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濯锦清江万里流——巴蜀文化的历程》由段渝和谭洛非教授合著,该书主要介绍了巴蜀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中华文化典籍的翻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本书的翻译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巴蜀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本篇翻译报告的原文本选自该书第三章第八节至第四章前四节,该部分主要描述了秦汉时期巴蜀的
成都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成都街巷志》是著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先生创作的一部力作,该书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成都500多条街巷,包括城池、河道以及桥梁等的命名缘由以及历史变迁。本实践报告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视角,以信息型文本《成都街巷志》部分章节为讨论对象,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分析译者如何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语言的适
本篇汉译英翻译报告选取袁庭栋先生的《成都街巷志》下卷第562页至576页的内容作为翻译和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成都街巷的命名缘由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活动。报告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将该理论的适应选择原则、三维转换方法应用于翻译实践,通过对翻译过程中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总结出了适用于诸如《成都街巷志》等以传递信息为主、涉及历史文化的杂合型文本的英译技巧,如词性转换、释义、音译加注释、音译加意译、句型转换、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倡议下,翻译中国文化典籍以及学术作品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通过翻译,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文化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本文是一篇关于巴蜀文化的翻译实践报告。源语文本选自段渝和谭洛非合著的《濯锦清江万里——巴蜀文化的历程》第三章的内容,主要包括秦汉时期巴蜀的商业、教育、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在本次汉英翻译实践基础上,译者发现在翻译文化学术类专著时的难点主要在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由于中英文
本文是关于《成都街巷志》的一篇汉英翻译报告。《成都街巷志》是第一部通过成都街巷生动描述成都历史文化的力作。街巷中的遗闻轶事、名人掌故充分展现了成都街巷的丰富历史和文化意义。文本中出现了大量文化负载词,这成为了翻译中的一大难点。翻译文化负载词所要达到的目的,包括译文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都潜在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费米尔的目的论注重文本的信息传达,这种信息传达不仅局限于字面信息,还应在翻
本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节选自袁庭栋的《成都街巷志》,由四川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8月出版。该书共分为上下两册,全面介绍了成都的街巷历史及其文化,讲述了老成都的历史。在传播成都文化、讲好成都故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翻译报告所讨论的翻译原文本来自《成都街巷志》(下)652-668页,共包含10629个字,其中超过3000字都在讲述人物故事及其简介,共涉及6个与成都街巷相关的人物。基于此,本报告重点讨论人
本报告基于译者汉英翻译实践,原文选自袁庭栋先生所著的《成都街巷志》。该书记载成都近当代街巷道桥的发展变迁历程以及街道涉及的相关历史文化。翻译材料选自该作品下卷第616页至第634页,此部分所介绍的街巷多具有宗教文化背景,其中大多与佛教相关。笔者力求通过翻译实现文化的转化,借助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文信息进行处理,并对文化意象做出取舍,关注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
《官话急就篇》由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宫岛大八编写,是一本专门供日本汉语零基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北京官话“会话”课本。本文首先以编者宫岛大八为突破口,介绍他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其次对《官话急就篇》的编写背景、教材体例以及版本流变等教材相关信息进行介绍;然后正文部分从具体的教材内容出发,结合胡明扬的文化内容分类方法试将本教材的文化项目重新分为六大类:地理位置类,物质生活类,社会交际类,社会政治与经济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