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媳形象从文学作品发展到影视作品,虽然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是这一类人物形象存在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受欢迎程度历久弥新。社会文化的变迁影响着影视作品的创作,而影视作品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具象缩影,影视作品中又以家庭伦理剧对于婆媳形象的塑造最为丰富和生动。家庭伦理剧中传统的“50后”和“60后”的婆婆,遇上了新时期“80后”和“90后”的媳妇,地域、城乡、代际、价值观等等一切的差异,在婆媳的冲突矛盾中得以彰显,展现时代变迁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而在此背景下婆婆和媳妇社会角色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却是隐秘而深刻的,不易被察觉。新时期婆媳题材的家庭伦理剧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剧中婆媳形象的内涵在哪些层面进行了丰富?这些形象类型背后又对应着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它又是如何来彰显这些变化的呢?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家庭伦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美学等为理论支撑,探讨了新时期家庭伦理剧中婆媳形象的建构。通过对新时期婆媳题材的家庭伦理的文本分析,笔者总结出新时期婆媳形象的类型分类弱化了道德的标准,模糊了绝对的“非善即恶”的道德取向,转而表现更丰富的人性、更丰满的形象。婆媳形象类型是在婆媳关系的相处模式中自然形成的,而这种关系相处模式从本质上属于权力关系模式,电视剧文本设置更加私密化的场景,架构递进的婆媳冲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对白的细节设计,来揭示这种隐秘的关系变化。前人的研究在类型研究层面,划分标准通常以城乡、南北方、道德层面的善恶来进行划分,或者是从具体人物形象中提取性格特征来作为人物形象的关键点。笔者的划分依据是在婆媳这对伦理关系的相处模式中,根据权力关系的变化来提炼出相对应的婆婆和媳妇的形象。一方面,她们的形象类型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形象的建构以婆媳关系模式为依托,并且受各自性格因素影响。当前的电视剧作品中婆媳形象建构依然存在问题,如价值观导向过于明显,为追求收视率故意妖魔化“婆婆”形象等。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伦理价值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的碰撞中,婆媳形象建构过程中如何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如何从家庭属性突围,依然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