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建区以来就把民族教育放入重中之重的地位并将“优先重点”发展战略贯穿于民族教育始终。不同于民族基础教育等现代教育体系,民族高等教育因其以培养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专门化人才为办学宗旨而备受关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尤其是占绝对数量的蒙汉双语教育作为民族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也承担着传承、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民族高等教育蒙汉双语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升民族高等教育蒙汉双语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振兴民族教育的关键。本文以内蒙古M大学蒙汉双语人才培养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将科林·贝克背景——输入——过程——输出的双语教育四阶段理论引入,立足于M大学人员访谈、M大学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学习与思想问卷调查、M大学2016年蒙汉双语教学工作会议研讨记录三项实证分析,从五个部分对蒙汉双语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阐明了研究背景,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文献。第二部分对贯穿全文的双语教育理论与管理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如何运用的介绍,为现状研究、问题研究以及解决对策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与依据。第三部分,通过三项实证研究,分析了个案M大学在双语教育理论四阶段背景变量中社会情境与学校对双语教育的关注与现实存在问题、输入变量中教师与学生自身内外在的结构与能力问题、过程变量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课堂组织形式与知识载体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输出变量中学生就业现状与学生对待学习的心理现状与问题。第四部分,对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四变量阶段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发现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培训机制、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差、蒙文教材开发缺乏等都是引起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结合内蒙古实际与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以双语教育四阶段理论为模块划分,提出了蒙汉双语人才培养机制、教师激励机制、考评机制与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就业指导建设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