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转化过程及机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gaofeijac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业采用的主要方式,对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理解旱地保护性耕作土壤中有机碳的分布及转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保护性耕作对各土层有机碳及团聚体分布的影响和13C标记秸秆有机碳在土壤中转化规律的研究,阐明旱地农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机制。论文取得进展如下:  (1)长期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0-20cm)和深层(>20cm)有机碳含量,并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形成,提高了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以及细大团聚体(2000-250μm)有机碳组分含量。少耕(RT)和免耕(NT)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土层最深分别为60-80cm和40-60cm。与传统耕作(CT)相比,NT显著提高土壤0-20cm土层粗大团聚体(>2000μm)含量;RT和NT显著提高0-100cm细大团聚体含量;RT对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有提高作用,多集中在0-20cm和40-60cm土层,最深可至80cm。  (2)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内部有机碳组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培养15d-360d,添加秸秆提高有机碳含量达3%-22%,使大团聚体含量由12%-37%上升至39%-54%,各级团聚体以细大团聚体为主;显著提高粗大团聚体、微团聚体(250-53μm)和粉-黏团聚体(<53μm)有机碳含量,同时显著降低细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降低微团聚体和粉-黏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显著增加细大团聚体中细颗粒有机碳(fPOC)和矿物结合碳(mSOC)质量比,降低粗颗粒有机碳(cPOC)质量比,并提高所有组分有机碳含量。  (3)添加秸秆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C循环相关的酶活性。添加秸秆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15d-180d期间较不加秸秆处理提高124%以上;显著提高β-葡萄糖苷酶(BG)、β-纤维二糖苷酶(CBH)和β-木糖苷酶(BXYL)活性,不同培养时期各处理均以BG活性最高,但添加秸秆对CBH活性提高幅度最大。  (4)13C标记秸秆碳在土壤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δ13C值以传统耕作+秸秆(CTS)最高,可知秸秆碳进入CTS处理较多较快。团聚体有机碳δ13C值以粗大团聚体和粉-黏团聚体最高,说明秸秆碳最先结合到这两粒级团聚体;各处理细大团聚体中秸秆来源碳在90d后均表现为mSOC>fPOC>cPOC;微团聚体中秸秆来源碳表现为fPOC>mSOC;但结合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mSOC组分较高的质量比例,可知团聚体内的秸秆碳最终固定于mSOC。  综上所述,保护性耕作及添加秸秆均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以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外源秸秆碳在土壤中主要通过>2000μm团聚体和<53μm团聚体进入土壤,经转化最终固存于mSOC。
其他文献
[目的]在新疆干旱绿洲研究固、液态磷在石灰性土壤中的移动性与有效性,从机理上研究液体磷肥在土壤中的扩散行为,对液体磷肥的滴灌施用和提高磷肥利用率有重要意义。对比研究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安徽省农垦集团的普济圩农场为了融入区域经济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自然、社会资源优势,使农业科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辐射于当地和周边地区,甚
控释复合肥是施肥技术与物质相结合的产物,应用控释复合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许多研究表明控释复合肥具有养分释放与植物养分吸收相同步的功能,能够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过量施用磷肥,土壤累积磷增加,磷肥当季利用率低。东北地区早春季节,玉米苗期易受低温胁迫,地膜覆盖保温保墒。2013~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哈尔滨、公主岭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磷肥减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