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引起的脾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进一步验证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引起的脾功能亢进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上脾动脉栓塞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人民医院行相关检查后,符合当前国际上诊断标准,被确诊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成功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89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术中栓塞面积、部位、材料共分为5组,第一组:19例,使用明胶海绵行全脾周围性栓塞,栓塞面积为<50%;第二组:18例,使用明胶海绵行全脾周围性栓塞,栓塞面积50%~70%;第三组:19例,使用明胶海绵行全脾周围性栓塞,栓塞面积>70%;第四组:16例,使用callispheres栓塞微球行全脾周围性栓塞,栓塞面积50%~70%;第五组:17例,使用明胶海绵行超选择性插入脾脏中下极动脉栓塞,栓塞面积50%~70%。比较不同栓塞面积、不同栓塞部位、不同栓塞材料各组PSE术后7天,30天,90天,180天各时间点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变化。比较不同栓塞面积PSE术前及术后7天,30天PV内径、SV内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各组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  1.对于不同栓塞面积PSE术前术后血细胞计数比较:第一组(<50%)、第二组(50%~70%)、第三组(>70%)术后7天,30天,90天,180天RBC、PLT、WBC计数与术前相比,PLT、WBC计数较术前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BC计数术后7天,3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天、180天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组别术后同一时间点RBC、PLT、WBC计数经方差分析,WBC、PLT术后7天,30天,90天,180天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计数术后7天、3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天、18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组(>70%)血细胞计数上升幅度最大。  2.对于不同栓塞面积PSE术前、术后PV、SV内径进行比较:第一组(<50%)、第二组(50%~70%)、第三组(>70%)术后7天,30天PV、SV内径经B超检测与术前比较,第一组(<50%)术后7天,3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50%~70%)术后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组(>70%)术后7天,30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PV内径术后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SV内径术后7天,30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组(>70%) PV、SV内径缩小最明显。  3.对不同栓塞部位PSE术前、术后血细胞计数进行对比:第二组(全脾周围性栓塞)与第五组(超选择性插入脾脏中下极动脉栓塞)术后7天,30天,90天,180天的PLT、WBC计数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别术后7天,30天RBC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天,180天RBC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第二组(全脾周围性栓塞)与第五组(超选择性插入脾脏中下极动脉栓塞)术后同一时间段的血细胞计数进行t检验,第二组(全脾周围性栓塞)相对于第五组(超选择性插入脾脏中下极动脉栓塞)对WBC、PLT的提升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天,180天第二组(全脾周围性栓塞)相对于第五组(超选择性插入脾脏中下极动脉栓塞)对RBC的提升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对不同栓塞材料PSE术前、术后血细胞计数进行对比:第二组(明胶海绵)与第四组(callispheres栓塞微球颗粒)术后7天,30天,90天,180天的PLT、WBC计数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别术后7天,30天RBC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天,180天RBC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第二组(明胶海绵)与第四组(callispheres栓塞微球颗粒)术后同一时间段的RBC、PLT、WBC进行两两对比,第四组(callispheres栓塞微球颗粒)对WBC、PLT的提升效果优于第二组(明胶海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对不同栓塞面积PSE术后发热及疼痛进行比较:第一组(<50%)中高热人数为21.5%,第二组(50%~70%)高热人数为39.9%,而第三组(>70%)中高热人数为84.2%。术后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高热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50%)中重度疼痛人数为26.3%,第二组(50%~70%)中重度疼痛人数为72.2%,而第三组(>70%)中重度疼痛人数为90.5%。术后疼痛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对不同栓塞部位PSE术后发热及疼痛进行比较:第二组(全脾周围性栓塞)中高热人数占37.8%。第五组(超选择性插入脾脏中下极动脉栓塞)中高热人数为23.5%。术后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高热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全脾周围性栓塞)中重度疼痛人数为77.8%,第五组(超选择性插入脾脏中下极动脉栓塞)中重度疼痛人数为23.5%,术后疼痛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对于不同栓塞材料PSE术后发热及疼痛进行比较:第二组(明胶海绵)中高热人数占38.9%,第四组(callispheres栓塞微球)中高热人数占12.5%,术后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高热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明胶海绵)中重度疼痛人数占27.8%,第四组(callispheres栓塞微球)中重度疼痛人数占25%,术后疼痛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PSE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硬化后脾功能亢进的手段;  2.在一定范围内,栓塞面积越大,外周血细胞改善越明显,PV、SV缩小越显著,但术后疼痛及发热的程度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当栓塞面积<50%时, PV、SV缩小不明显,推荐栓塞范围在50%~70%之间;  3.全脾周围性栓塞在提升血细胞效果及持续时间上优于超选择性插入脾脏中下极动脉栓塞,但术后疼痛及发热程度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临床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callispheres栓塞微球相对明胶海绵疗效可能更好、更安全,同意在临床上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大鼠触液核P2X3受体的表达以及在骨癌痛慢性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触液核的功能及其在骨癌痛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减轻临床骨癌疼痛提供可能的新的依据。  方法:SD雌性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明确mTOR-I对CD4及CD8 T细胞细胞因子IL-2及INF-γ分泌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mTOR-I对T淋巴细胞亚型(CD4及CD8 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了解其免疫抑制功能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Y(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y, PPARy)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吡格列酮对大鼠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及内源性蛋白酪氨酸激酶2(Janus kinase2,JAK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