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z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是很受当今世界学术界青睐的一个热门课题。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对既引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化取得成就,又导致了各种各样现代性问题的经典现代性理论,进行客观地研究进而科学地了解其精神实质,并客观地评价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已成为建构中国现代性的迫切任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现代性的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也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迈进,作为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够放弃现代文明,退回到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给自足社会,但是同时,我们又必须理性地看待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如果我们不加辨别就拷贝西方国家的经典现代化模式,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的现代性建构也永无出路,而结果也只能是还没有享受现代性的成果就迅速地葬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为此笔者按如下思路对本文进行写作。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了现代性的内涵及其理论发展脉络。在这一章的内容里,首先,笔者阐述了什么是现代性及其与现代和现代化的关系,即: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指导,它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层面,二是哲学和文化的层面。前者主要是指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科层管理结构,后者主要是指理性和主体性。现代化是展开了的现代性,是现代性特征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实现过程。其次,笔者梳理了现代性理论的发展脉络,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对理性精神的扩张,途径康德的理性精神、黑格尔的主体性和绝对理念、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到现代性的当今形态------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和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批判,笔者都做了简要的阐述,希望以此来全面地认识现代性,为我们的现代性建构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并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让它们为我所用。第二部分重点阐述的是中国现代性面临的困境和出路。首先阐述了中国现代性的背景,由于我们特殊的国情,我们的现代性不仅受到了传统性的制约,同时还遭遇了后现代性的迷惑。传统性在我们国家根深蒂固,它的有些东西严重制约这现代性的发展,可其中也有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破”、“立”之度。其次,阐述了我们的现代性遭遇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民族化与全球化的矛盾。所以,我们需要有危机意识和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解决掉我们建构现代性所遇到的障碍。最后,笔者根据以上所有部分的理论,提出了中国现代性的出路:其一,要立足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野,树立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二,对西方经典现代性理论进行改革,不能盲目照搬;其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体指导。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就为下一章要写的内容——建构中国现代性的途径奠定了基础。最后一部分论述的是建构中国现代性的途径。笔者提出通过三个方面来建构中国的现代性。第一,坚定现代性立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现代性归根结底还是追求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夯实了我们的经济基础,现代性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同时还要我们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向导,确保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第二,培育理性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我们国家的理性氛围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培育个人理性和公共理性,建构好现代性的这一核心内容。第三,践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建构现代性的最终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在当前践行好“以人为本”,和建构中国的现代性是一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现代性的题中之义,现代性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维护好、发展好人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总而言之,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建构中国现代性具有重要作用。对各种现代性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吸取其经验教训,充分借鉴各种现代性理论,博观约取,把对现代性的肯定与否定因素归纳综合起来,真正的把握现代性的实质,这样才能真正地建构起具有中国话语权的现代性理论,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其他文献
大学生学习观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学习的看法、观点,它随着学生认识、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它主要反映大学生对于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等方面问题的认识。
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成为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其中焦点是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的相关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问题不止是单纯的物质贫困,更重
学位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通常主要是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作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通过合理配置产学研各方资
语文不仅是一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情感和思维习惯的基础性课程,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特征,而且处于情感发育的关键性时期,这个时期的情
期刊
本文是关于现代化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供给的研究。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通过界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对现代化与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