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中,许多作家都意识到并且也在践行着这样一种写作的思路,即把自己的早期经验当做其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那么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张炜这里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呢?本文正是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对张炜的早期成长经验与他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研究张炜和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在本论文中,首先对张炜的文学创作的转变和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简述,从中剖析出,在张炜的文学创作中的确存在着早期成长经验的影响。那么这种早期成长经验的存在又是以何种方式影响他的创作的呢?这是本文需要着重探讨的内容。首先从现有的有关早期成长经验的理论叙述出发,主要表明作家的早期成长经验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的方式和途径,然后对张炜的早期成长经验做一个简要的描述,以及对比理论说明在其早期生活中,对影响张炜个性形成的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说明张炜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然后深研张炜,发现其在创作中有一种从没有改变、并且愈来愈强烈的精神文化内核——即他的民间文化情结,那么他的早期成长经验在这个情结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张炜的这种民间情结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显到深刻、由具体到抽象的,从最初的芦青河之歌,到最后的融入野地、融入民间。在这发展的变化过程中,他的早期成长经验,特别是积累的有关乡村、土地的美好诗意的记忆,让他在面对现实的矛盾冲突时,就幻化成他的文本中呈现出来的递进式的民间情结的演变。再次细化到他的具体文本创作中,主要看早期成长经验对张炜创作题材的立意和选择的影响。在张炜的文本中,存在着一些重复出现而又具有独特意义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择取其实与他的早期生活经历是有密切联系的。最后张炜的写作中表现出一种抒情的气质。在他的那个独特的由民间、大地和苦难的记忆构筑起来的艺术系统中,我们不仅能从中感受到自然的温情和浪漫、言语的从容舒缓,还能读出一种激愤和孤傲,这与张炜的早期成长经验中形成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密切相关。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正是张炜独特的早期成长经验造成了张炜文学世界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