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D-D核反应研究氘在钯中的沉积行为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n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钯(Pd)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氢材料,具有较强的吸氢能力。钯在氢同位素的分离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制成透过膜用于氢与杂质的分离以获得高纯度的氢。钯还可以在储氢材料的制备中作为氢化催化剂来提升其储氢性能。因此,需要对氢同位素与钯的相互作用,如氢、氘在钯中的沉积行为(扩散、吸附/解析附,表面复合等)进行研究。本工作将氘离子束注入钯中,并利用氘离子诱发D-D核反应的方法研究了氘在钯中的动态和静态浓度。实验首先将能量为14-20 ke V/D的D+3强束注入钯箔,同时监测出射质子产额,当产额不随注量发生变化时即认为靶内氘浓度达到饱和,通过质子产额即可获得靶内动态氘浓度;在每一次注入之后停束一段时间,利用能量为75 ke V/D的D+弱束诱发的D-D核反应监测停束后钯靶中的静态氘浓度。进一步,根据氘在钯靶中的扩散、吸附/解吸附、表面复合等行为建立了理论模型,其中动态氘浓度由注入达到饱和后的自由扩散态氘浓度CD、非稳定束缚态氘浓度CA以及稳定束缚态氘浓度CT组成,且静态氘浓度为稳定束缚态氘浓度CT。通过该模型计算了在各注入能量下钯靶中三种类型的氘浓度的深度分布及其时间演化。结果表明:(1)钯靶中稳定束缚态氘浓度(CT)存在饱和值(2.9±0.2)×1020/cm3,其原子密度之比nD/nPd为(0.42±0.03)at.%。(2)注量~1017/cm2后,钯靶中自由扩散态氘浓度(CD)及非稳定束缚态氘浓度(CA)达到动态平衡,CD/CA约为1/600。当停束后,该部分氘迅速减少直至消失。(3)本实验中,根据模拟计算得到吸附系数(kA)和解吸附系数(kD)分别为39 s-1和6×10-2 s-1。本工作利用D-D核反应分析法对自吸收钯靶中的氘浓度进行了实时分析,所建模型能较好地符合实验结果,该方法可用于其它材料中氘沉积的实时分析。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连连受到火灾破坏,日本冲绳首里城和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何有效的减少火灾的发生,需要采取预防性的保护方法,在火灾发生前通过技术或管理的手段,消除火灾的潜在隐患及火焰蔓延条件。目前有关古建筑火焰蔓延研究的文献较少,而现有的文献对古建筑火焰蔓延模拟工况的考虑不够全面,不能切实的反馈火焰蔓延的具体变化过程。因此,深入探究古建筑火焰蔓延动态变化规律是必要的。本文采用文献
氨基酸通透酶(amino acid permease,AAP),是位于细胞膜上与氨基酸转运有关的载体蛋白。目前研究表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已经筛选出许多植物氨基酸转运蛋白。本研究以转胚乳特
甲岗雪山钨钼矿床是西藏首例云英岩型钨矿床,它的形成与过铝质岩浆有关,对该矿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成因及找矿意义。本文以甲岗雪山钨钼矿床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系统的矿床
高盐、高碱是盐碱土的两大特征,渗透势高、pH高和离子毒害作用是其主要胁迫因子。当外界环境对植物生长造成危害时,植物会做出相应反应,积累各类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蔗糖
大豆(Glycine max(L)Merr)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由于我国大豆的生产受到地下害虫的危害,导致大豆大面积的减产,其中,鞘翅目类地下害虫
在研究非线性自然现象时,非线性发展方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求解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中.本文主要用拓展同宿试验法来求解几类非线性发展方程,主要有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
Camassa-Holm(CH)方程有许多独特的数学性质和广泛的物理意义.CH方程的解及其性质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潜水波理论和孤立子理论,这吸引着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最近,人们将CH方程
以吡唑环为骨架的衍生物质,多数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等行业。本论文围绕吡唑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展开。在第一章,我们主要介绍了其应用,并总结了此
本文主要研究了二阶耦合差分系统边值问题非平凡解的不存在性和存在性.首先,我们建立适当的变分泛函,将寻求耦合差分系统边值问题非平凡解的存在性转化为对应泛函的临界点的
众多学科领域中出现的大量非线性现象一般都可以用非线性发展方程来刻画,因而用非线性模型来反映客观世界成为非线性科学研究的一股主流。于是寻找非线性发展方程精确解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