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5型,临床医学家趋于将本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和慢性冠脉病(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预测、及时治疗、预后评估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炎症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炎症及炎症因子与ACS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认为,不稳定斑块破裂,急性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阻塞是ACS发病的主要机制,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炎症致斑块不稳定、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密切相关。OX40L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超家族成员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OX40L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在动物实验中筛选出来的证据最充分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基因。新近研究发现,通过定点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技术从两方面证实OX40L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人群中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也表明OX40L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有关,目前人血浆可溶性OX40L(sOX40L)的表达水平与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均甚少,且文献报道的结果不一致。
sOX40L与冠心病的关系仍未完全明确,sOX40L在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作用如何,能否作为不稳定斑块的预测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如何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以及不同冠脉病变支数血浆可溶性OX40L(sOX40L)的水平变化及其与CRP、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肌钙蛋白、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以探讨可溶性OX40L在指示冠心病的临床类型,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特别是易损斑块方面的意义。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2008年9月—2009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病人,其中冠心病患者71例,按照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同时选择18例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正常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排除标准:合并周围血管疾病或周围血管栓塞性疾病者;脑卒中、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贫血、心肌病、心肌炎;合并感染、高热、哮喘、肿瘤、自身免疫疾病者;人院前2周服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消炎药者;1个月内有手术、创伤史;近期(3个月内)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共分4组:急性心肌梗死组(25例);不稳定心绞痛组(2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2例);对照组(18例)。
收集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等)。
于入院第二天清晨平卧位空腹时抽取肘静脉血作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标本中的sOX40L水平,并同时测定肌钙蛋白(cTnI)、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尿酸等生化指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CT确定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并按Gensini积分评判狭窄程度。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直线相关法进行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AMI组和UA组血浆中sOX40L水平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和不稳定斑块的标志物CRP以及TC/HDL—C呈显著正相关,提示sOX40L可发展为新的易损斑块的标记物。
2、sOX40L与CRP呈正相关,与肌钙蛋白无相关性,AMI组和UA组sOX40L水平无差异,提示sOX40L与炎症反应有关,不是心肌坏死的标记物,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预测指标。
3、单支病变组sOX40L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A组sOX40L的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急性冠状动脉组sOX40L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无相关性,提示sOX40L可能在致斑块不稳定方面作用强于其促进斑块形成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