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和胃清热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及伴有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痛、反胃等症状.该病是一种临床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西医主要采用胃肠动力药物治疗.由于FD病程的长期性及反复发作性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病人受到了严重的身心痛苦,同时给临床治疗也带来了困难.虽然,近些年在病因、病机研究和药物的开发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但由于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及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的增加,治疗仍是的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导师擅以疏肝和胃清热法治疗肝胃郁热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根据导师治疗FD的经验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疏肝和胃清热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5例的临床观察.目的:以四磨汤为对照,观察疏肝和胃清热法治疗肝胃郁热型FD的临床疗效.并从中医证候学和不透光标志物的胃排空率两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门诊病例50例,随机分为疏肝和胃清热法(治疗组)25例,四磨汤(对照组)25例.治疗组以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每日煎汤一剂,分两次口服;对照组以四磨汤20ml,每日3次.疗程:均为四周.结果:临床控制和显效例数治疗组20例、对照组11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疗效积分比较显示:治疗组前后积分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后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口干口苦、便秘两组症状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透光标志物胃排空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差,P<0.001.治疗后两组胃排空量增加值比较,治疗组能显著增加胃排空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结果说明疏肝和胃清热法具有较好的促进胃肠功能运动的作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进行立题设计、病例观察以及临床总结.作者主要是收集临床观察病例,登记、填写观察表,总结疗效,计算机统计,书写论文.该论文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其中包括古代中医学对痞满证研究文献综述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中西医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部分,疏肝和胃清热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拟从研究β-淀粉样蛋白(Aβ)及其降解酶Neprilysin(NEP)基因和蛋白表达着手,探讨中药复方醒脑液(XNY)对APPswe/PS1ΔE9的双转基因小鼠大脑内Aβ蛋白及其降解酶NEP表达的影响,并同时从中医痴呆理论角度分析复方醒脑液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提供深层分子机制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Morris水迷宫分别观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醒脑液高剂
控涎丹,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为攻逐痰饮之专剂,历代医家以之治疗痰饮所致诸疾,多收显效。但其机理探讨尚未见详细记载。 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高度吻合是方剂学知识的关键内容。本文总结整理历代对痰饮的认识,痰饮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分析其证候特征,致病特点,提出辨治依据和要点,并通过研究控涎丹源流发展,古今临床应用经验,依据近年研究成果,提出其方证病机为:痰涎流
目的:颈椎性头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发病较急,痛苦较剧,常常影响正常工作与学习。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手法、推拿、牵引、水针、穴位埋线、等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治疗方
便秘,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生活紧张,节奏加快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是造成越来越多的人患有便秘的原因.据查,发达国家的患病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服用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当归拈痛汤联合西药(来氟米特片+西乐葆胶囊)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sm Arthritis,RA)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与单纯西药(来氟米特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