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Smith--Robinson和Cloward分别报道了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此后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椎体间融合方式,但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椎间融合方式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在治疗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经成为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手术方式。因此,本文对我院近年来使用的MC+椎间融合器的患者进行了收集整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节段的选择以及术前术后各种参考指标的对比,总结分析MC+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目的:探讨并分析MC+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更有效的方式治疗颈椎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54例在我院行颈椎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减压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手术。回顾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植骨愈合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性并发症,以此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52例(86个节段)术后获得跟踪随访,2例外地患者因交通、费用等问题无法获得完整随访结果,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7.97±21.17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57.81±26.88毫升。所有病例在术前测量所得的颈椎曲度为4.02±0.14毫米,术后下地行走当天即给予颈椎正侧位X线复查,所测量颈椎曲度为9.01±0.89毫米,末次随访是颈椎曲度为8.99±0.1毫米。颈椎曲度在术前与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相比较均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末次随访统计学无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术前测量所得的术前椎间隙为5.06±0.11毫米,术后下床后的行正侧位X线所得椎间隙高度为9.02±0.11毫米,到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为8.99±0.13毫米,术前椎间隙高度较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有明显的变化,可以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的JOA评分为7.13±0.41,末次随访为14.39±0.55,较术前有明显增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节段、双节段与三节段之间除手术时间随着节段增加而略延长外,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以及JOA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患者手术后6个月时所有手术节段基本为100%骨性融合,未见椎间融合器出现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式,采用MC+椎间融合器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可以使病变节段术后的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有效地恢复和保持,并且施术节段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融合效果,显著改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