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目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多认为是血瘀为本,治疗上运用活血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多有报道。但治疗多以中药周期调治或辩证论治口服为主,本课题通过观察以活血化瘀为主的内异灌肠方在治疗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并与非灌肠组比较,观察其腹腔液中CA-125及IL-6值的差异,揭示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原因,为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新的思路,开辟新的路径。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无锡市中医医院妇科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有腹腔镜手术指征的患者共60例,年龄为18-45岁,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给予内异灌肠方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30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未经任何保守治疗而直接行腹腔镜手术者。统计治疗组与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腔液中CA-125及IL-6值的差异性,中药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包括痛经及性交痛的缓解情况及治疗前后CA125值的变化情况,卵巢囊肿大小的变化。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研究结果:(1)内异灌肠方治疗组30例与非治疗组30例腹腔液CA125值经统计学处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及IL-6值经统计学处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内异灌肠方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腹腔液中CA125及IL-6的值下降,但RAFS评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使用内异灌肠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30例患者中23例痛经、13例性交痛患者经中药保留灌肠治疗3个月后前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本方能明显改善疼痛症状。(3)治疗前血清CA125值升高患者26例,程度高低不一,经过该灌肠方治疗3周期后,治疗前后数值经统计学处理P>0.05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性。(4)治疗组30例中卵巢囊肿双侧5例,单侧25例,其大小前后数值经统计学处理P>0.0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内异灌肠方能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及性交痛的疼痛情况,治疗前后痛经情况和性交痛情况均有显著性改善;(2)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及卵巢囊肿大小在内异灌肠方治疗三月后无显著性改变。(3)内异灌肠方能降低腹腔液中CA125及IL-6的水平,但对RAFS评分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