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桃源体”小说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源体”小说指的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用“桃源体”叙事模式讲述故事,主要以道教为思想背景,阐述理想性内涵的小说类型。是从叙事模式角度来区分的。其叙事模式源于汉魏的洞窟传说,定型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题材一般分为“神道方术”、“人神(仙)恋爱”和“乌托邦”三种;理想性内涵涉及“宗教”、“世俗”和“社会政治”三个方面。这一小说类型从产生之后,就被以各种方式重写,不断形成流变与创新,有旺盛的生命力。“桃源体”小说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类型研究的重要一环。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先概述“桃源体”的产生和定型,概括出“桃源体”小说的叙事模式,提出“桃源体”的概念。第二章阐述了叙事模式的流变:1,根据道教思想背景分析进入的方式,包括从误入到带入,乃至向主动寻求发展的原因;进入和逗留阶段景、物的描写虽分为“宛若人间式”和“异于人间式”,但终归于描写异境生活的物质享受,表现了一种宗教意识之外的物质生活理想;“结果”有留下、离开、去而复返、去而复返而不能四种情况,存在一个价值观的问题,牵涉到对理想生活的选择。2,“桃源体”在大体叙事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也不断有新的母题加入。第三章阐述“桃源体”小说题材的演变。1,“神道方术”一类,基于道教思想背景,神仙家首先利用“桃源体”小说发明神道,过了这个证伪阶段之后,则被利用来表述神仙难求之成仙考验,最终在文人的手上,“桃源体”完成了在神道外衣下,宗教意识淡化的一系列的流变;2,“人神(仙)恋爱”类,人神(仙)遇合只是凡人在幻想中实现自己世俗欲望和宗教理想的文字表达手段,当其由反映道教阴阳观转变为世俗情爱后,“桃源体”小说成为描写人神(仙)恋爱的重要方式;3,“乌托邦”类,“桃源体”继展示宗教仙境、俗欲天堂后,成为描述理想国的载体。立足于现实、历史,经过理性的、人性的思考构建的“桃花源”被当做了真实的存在,对现实的架空,处于理想仙境的和神国带给人们的却是虚无。第四章阐述“桃源体”小说的理想性内涵,即从个人的、世俗的理想(个人成仙、世俗欲望)到社会政治理想,从道教辅教之书到理想人世的关照的演变。第五章从“桃源体”一再被重写的原因——其成为一种阐述个人或世俗理想的载体,披着神仙的外衣,宣扬着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的向往及“桃源体”在其他题材方面的表现来阐述“桃源体”的历史意义。文章从上述5个方面对宋前“桃源体”小说进行分析,以期还原一个类型流传的真实面貌。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海鲜批发市场和相关海鲜企业的实地调研,整理和汇总相关资料和信息,分析海鲜冷链物流现状,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介绍海鲜冷链物流模式,借鉴其他沿海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自1999年9月对周原遗址齐家村东北西周遗址发掘以来,先后发掘了云塘、齐镇大
<正>菜越三国墓出土墨块,长方体,长2.6、宽2、厚1厘米,保存状况良好。出土后逐渐干裂(图一)。实际上,墨块最初出现的时候,并非制成块状或丸状,而是零散的墨块,使用时加水用石
期刊
利用自主研发的煤岩剪切细观试验装置,以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法向应力条件下的岩石剪切细观开裂演化与贯通机理试验研究,分析了砂岩剪切细观开裂演化过程及细观贯通机
<正> 岳家河村位于昌乐县城南10公里,东面不远是方山,西临小丹河,隔河再向西是逶迤而上的丘岭。墓葬分布于村西北角小丹河东岸的一级台地上(图一)。墓地地表平坦,未发现封土
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库克群岛等是世界闻名的离岸地,虽然仅为弹丸岛国,但这里孕育出成熟的离岸公司制度和离岸金融市场,影响着世界经济。离岸公司是离岸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不久被袁世凯吞食。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民怨四起,国内"反袁"的呼声此起彼
目的:对阴虚盗汗治疗中,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阴虚盗汗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
教学文化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人们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交流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思维、价值、行为方面的基本认同。具体可分为教学思维、教学价值、教学行为三个文化层面。
目的本研究拟建立微螺钉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价微螺钉参数变化(长度,直径,螺纹形态,皮质骨厚度)及加载力值大小、方向对微螺钉/骨界面应力大小、分布及微螺钉位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