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高能量创伤、感染、先天性骨病及肿瘤切除等常造成四肢长骨的大段骨缺损,既往多用截肢方式进行治疗。然而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及患者对保留肢体期望的增强,目前多采用手术方式来修复骨缺损而保留肢体及其功能。但对于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不但植骨量非常大,还对术后骨愈合后力学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故大段骨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一直以来都是骨科的难题和研究热点。目前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常用的临床方法有假体置换、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骨移植、骨搬移等技术。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1967年Strach曾应用腓骨移植修复同侧胫骨缺损,1975年Taylor首次在临床上应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1例胫骨大段骨缺损。此后带血供的腓骨移植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疗效.正是由于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骨移植“爬行替代”的缓慢愈合过程,带血管的骨移植保证了骨的主要血液供应,移植后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等组织细胞全部成活或大部分成活,其愈合过程类似于双极骨折的愈合过程,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①与宿主骨连接处愈合快而牢固,愈合过程类似于正常骨折愈合;②移植后腓骨肥大明显,出现腓骨胫骨化及腓骨股骨化;③移植骨内部塑形快,能较快地适应宿主骨的力学环境;④有其独立的血供,即使在感染或血循环差的部位也可以存活;⑤能够一期修复大段骨缺损。徐中和等采用带监测皮岛腓骨移植对术后腓骨血运进行监测,增加了移植腓骨成活的安全系数。和其他方法相比较,曾炳芳认为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骨愈合显得更可靠、能预见,而且速度也更快。目的探讨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采用腓骨移植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59例病例中选择非恶性肿瘤、随访20月以上病例28例。大段骨缺损部位有股骨、胫骨、尺骨、桡骨。大段骨缺损原因有单纯外伤、外伤合并骨髓炎、骨肿瘤切除后、先天性假关节。清除病灶后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对于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同时采用腓骨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覆盖。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0月—6年(平均随访28月),移植腓骨术后3月—8月与受区骨达到骨愈合,术后10月—22月(平均17月)移植腓骨直径增粗致接近受区骨直径。采用Enneking系统评价肢体功能:胫骨大段骨缺损平均24.2分,肢体功能恢复80.67%,患者对手术满意程度达94.1%;股骨骨缺损平均26.3分,肢体功能恢复87.7%,患者对手术满意程度100%桡尺骨远端骨缺损平均21.75分,肢体功能恢复72.5%,患者对手术满意程度100%。结论应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可有效促进骨缺损愈合,降低致残、感染及截肢率,术后患者对肢体功能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