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足底筋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足部疾患,对于患者日常的生活甚至工作影响较大。近几年在中医于临床上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仍是以传统中药内服或外用,针灸推拿等为主。西医则以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注射皮质激素、冲击波、运动疗法、激光治疗等。以上疗法行之有年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同时也有存在如起效较慢或再发性较高等缺陷。而浮针为近来较新兴之中医疗法,于治疗以疼痛为主诉的疾病都能有一定的效果,故希望能通过研究观察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期望能比较寻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浮针治疗与传统针刺疗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对运用浮针,观察研究治疗足底筋膜炎患者与传统针刺疗法两者的临床疗效之比较。本次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及其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张力仪,使症状分级量化表中得出疼痛评分,来说明浮针于临床上对足底筋膜炎的疗效,以期对此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为使用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于此次研究中将符合中、西医诊断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的病例之7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病例纳入后以随机方法之原则分作为两组,是为浮针治疗组(治疗组)以及针刺治疗组(对照组)2组,35例为一组。浮针组用浮针进针,后扫散。针刺组参考浙江中医药大学出版之《新针灸学》之穴位做单纯针刺治疗。取水泉穴、承山穴、仆参穴、昆仑穴、太溪穴。直刺或平刺,平补平泻30分钟。之后采用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客观指标评价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之效果。评价之时间完,治疗前一日、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完成后分别进行主观以及客观的评价。主要用来评价的主观指标为: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及其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客观指标为通过治疗前一日、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完成后用张力仪测量得出之数据,再给予量化来对足底筋膜炎之浮针疗法做评价。且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以及处理之方法详细描述记录下来。将于研究中获取之数据以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0.05时数据间无差异,P<0.05时代表资料间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时有显著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最后将结果列表并说明。结果:1.经治疗后,浮针组与针刺组之总有效率分别为97.15%及91.43%,在两组具有着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浮针组与针刺组在总疗效上有显着差异。2.治疗第一周后的VAS评分相比之下是无明显的改变(P>0.05),当于治疗后第二周开始,两组间的VAS评分会开始出现差距(P<0.05),治疗完成后的差异更是巨大。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VAS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VAS评分显着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3.治疗第2周后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开始出现差异(P<0.05),这个情况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4.治疗第一周后JOA疼痛评分出现差异(P<0.01),差异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疼痛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疼痛评分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5.治疗第一周后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出现差异(P<0.05),但差异不会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基本相同。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6.浮针组与针刺组只有于治疗第三周后JOA步行能力评分开始出现差异(P<0.05),但这个情况不能维持到治疗完成。故在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步行能力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步行能力评分评分基本相同。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7.治疗第一周后JOA日常生活评分开始出现显着的差异(P<0.01),这个情况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日常生活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日常生活评分明显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8.浮针组与针刺组于治疗第一周后的张力仪评分之比较所得出的统计结果,浮针组的得分明显优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的得分差异亦是显着(P<0.01)。观察治疗完成后两组之间的张力仪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张力仪评分表现显着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经治疗后,浮针组与针刺组在总疗效上有显着差异。说明浮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目前无有提及以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之文献,故此次研究证明浮针对于治疗足底筋膜炎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当成临床上的治疗参考。2.浮针组与针刺组经治疗后于VAS评分、张力仪评分存在显着差异,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存在差异。表示于客观指标上,浮针在治疗足底筋膜炎都优于针刺组。此次研究中特别分析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之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这也是文献中较少出现的分析,也能从这上面进一步提供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的证明。3.在治疗过程中张力仪评分于治疗第一周后则出现明显差异,说明浮针对于减轻张力的效果快且明显。相对于针刺而言,浮针具有更有效,更快捷等特性。而以此种软组织张力仪来作为评价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也是较为创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效果与张力仪的评价数据也是相对的,故希望能通过此篇研究来做为浮针及软组织张力仪评价的推广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