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哲学界开始将数理逻辑作为哲学的基础、将逻辑分析作为哲学研究的方法这场革命性的变革,结构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它以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现代结构语言学中的“系统性”观念为起点,逐渐波及至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符号学、绘画、音乐等领域。序列音乐的诞生及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本论文选取来自不同地域且音乐风格迥异的两位序列作曲家密尔顿·巴比特与路易吉·达拉皮科拉不同时期的序列作品,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展开具体的研究与分析,力求通过对9部序列音乐文本的深入剖析,阐释序列音乐作品建构过程中的结构主义思维,解读音乐文本自身和内在组成元素所呈现出的整体性、封闭性、逻辑与秩序、转化性、过程性等相关特征,进一步论及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对作曲家音乐创作的影响。本论文共包括六章。第一、二章基于史料文献的整合与梳理,对结构主义及其两位序列作曲家进行了基础性研究。第一章通过梳理结构主义的发展脉络,探讨了结构主义思维与序列主义音乐的共性以及可能引起的互动,指出了结构主义作为方法论运用于序列音乐创作与分析的可行性。第二章追溯了巴比特音乐形式观与结构思维观的形成背景和达拉皮科拉将序列因素融入其创作的渊源,概述了他们的音乐创作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之上指出了他们序列作品在表现出不同风格的外在形态下共同的逻辑性思维根基。第三、四、五章从音乐分析的视角展开对巴比特与达拉皮科拉不同时期序列作品的深入剖析,探究这些作品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结构主义思维特征。第三章论述丁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元素的自身形态建构,如音高组织中呈现的六音组“结缘”、序列“分割”,节奏形态中运用的复节拍、时间节点序列等等,提出了音乐元素结构形态的“自治性”与“封闭性”观点。第四章通过分析构建作品主线的贯穿式手法、对称原则与非对称原则的共时性特征、结构对位手法,阐述了序列音乐中不同音乐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指出挖掘这些“关系”是序列音乐分析的新视角,且与结构主义思维相吻合。第五章通过论述序列作品中各音乐元素的转换调节之不同形态、整体结构的封闭性形态及内在逻辑秩序,审视了序列主义音乐作品在建构过程中以转化、推理、结构搭建三种方式所展现出的“过程的思维”。第六章将文学、绘画、符号学中的结构主义与序列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思维相联系,进而从宏观上阐述结构主义视域下序列音乐创作与分析的路径与逻辑性关联规律,即整体性与封闭性、逻辑与秩序、自调性与转化性。论文最后对结构主义视域下的音乐创作进行反思,指出了以结构主义的思维模式展开序列音乐的创作与分析,能够把音乐作品框定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系统之内,厘清音乐建构过程的来龙去脉,参透内在音乐元素的自身形态与组合关系,明确各种音乐发展手法贯穿于作品的线索脉络,追寻封闭性系统之下的内在动力,从而赋予作品一定的确定性、统一性以及逻辑秩序。此外,笔者进一步将“结构”与“解构”相联系,提出了“解构”是“结构”的异样展现,“结构”与“解构”均是在不同层面、不同情形之下的形式之体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