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术后椎间盘炎是脊柱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早期临床征象缺乏特异性,临床处理非常棘手。本课题目的是研究术后椎间盘炎的预防与治疗及其影像学表现,以期降低术后椎间盘炎的发生率,充分认识此病的影像学表现,以助早期诊断,并提供有效的预防与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 1.抗生素对椎间盘渗透度的测定方法:对实验对象分组静脉给予多种抗生素,给药后取静脉血与髓核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多种抗生素在血液与髓核中的分布。 2.制作兔椎间盘炎动物模型:对新西兰兔采用经腹膜后暴露下腰段椎间盘,直视下向椎间盘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使椎间盘炎发生。 3.预防与治疗实验方法的效果观察:将向椎间盘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用兔,随机分为非治疗组、抗生素预防组、抗生素治疗组、介入治疗组。 非治疗组:对实验用兔不采用任何治疗措施; 抗生素预防组:椎间盘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前3天,静脉给予抗生素,间隔12小时/次;抗生素治疗组:椎间盘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1周后,静脉给予抗生素,间隔12小时/次,持续4周; 2 博士论文 一中文灼耍一间隔12小时l次,持续4周; 介人治疗组。椎间盘内注人金黄色葡萄球菌1周后,经腹膜后暴露感染区域椎间盘,采用模拟经皮椎间盘切除技术切除髓核,并局部用抗生素冲洗,同时静脉给予抗生素,间隔12小时l次,持续二周。 4.影像学检查: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椎间盘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2周与4周后,行常规X线腰椎侧位摄片、CT与MRI检查,CT检查为层厚2mm,轴位扫描;MRI检查使用1.OT磁共振,脊柱表面线圈,SE序列对实验区脊柱进行矢状面与冠状面扫描。 5.实验标本处理:各组实验动物均在椎间盘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第6周处死,对实验区椎间盘行组织活检,常规病理学检查,胸腰段椎体整段标本取下,矢状面或冠状面切开,福尔马林固定,无水酒精复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并与影像学资料对照。 6.临床研究:患者35例,经临床资料与影像学检查确诊,行抗生素静滴3天,随之用经皮椎间盘切除技术切除椎间盘,并用抗生素局部冲洗,切除椎间盘组织送病理检查及细菌培养。So 1.抗生素对椎间盘的渗透性:妥布霉素、克林霉素对椎间盘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先锋霉素V次之,在髓核内的浓度均能达到并超过其最小抑菌浓度;青霉素G与味哺西林对椎间盘的渗透性较差,在髓核内的浓度未能达到其最小抑菌浓度。 2.预防与治疗方法的实验效果:非治疗组与抗生素 3 博士论文 一中文扫要.治疗组的实验区椎间盘均表现有活动性椎间盘炎的发生;介入治疗组仅表现有实验区域椎间隙狭窄,无活动性椎间盘炎;抗生素预防组无椎间盘炎发生。 3.椎间盘炎的影像学表现:常规X线检查,阳性表现出现于椎间盘内注人细菌后4周,主要为椎间隙狭窄;CT阳性表现多出现于椎间盘内注人细菌后2周,主要为椎间盘膨大,椎体边缘破坏与增生;MRI检查发现椎间盘炎的敏感性较高,在椎间盘内注入细菌后2周,即可显示病变椎间隙的狭窄,病变椎间盘及相邻椎体骨质的异常信号。 4.实验标本的检查:非治疗组与抗生素治疗组的实验区椎间盘组织糜烂,相邻椎体边缘骨质破坏,细菌培养多为阳性;介人治疗组的实验区椎间隙轻度狭窄,椎间盘组织内见有纤维组织增生,相邻椎体骨质未见异常;抗生素预防组的实验区椎间盘及相邻椎体组织均未见异常。 5.临床研究:35例椎间盘炎患者,通过经皮椎间盘切除技术治疗并辅以静脉滴注抗生素,全部临床治愈,患者症状短时间内明显缓解,病程大大缩短。结论 *渗透入椎间盘内的抗生素具有选择性,妥布霉素、克林霉素、先锋霉素V具有良好的椎间盘渗透性,在椎间盘内的浓度可达到和超过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 2.术前静脉应用对椎间盘具有良好渗透性的抗生素,可预防术后椎间盘炎的发生。 3.椎间盘炎发生后,单纯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其疗效不佳。 4.MRI是检查术后椎间盘炎敏感性较高的影像学检 4 博士论文 一中文摘要一查方法。 5.经皮椎间盘切除技术辅以静脉应用对椎间盘渗透性较高的抗生素治疗术后椎间盘炎具有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