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即首日公开发行股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而其长期趋势是IPO研究领域的三大热点问题之一,大量国外的研究文献显示,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中,新股呈长期弱势,而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上IPO表现的结论却存在很大分歧,这主要和学者们选取的样本、时间窗口以及衡量长期绩效的方法不同有关。本文以我国的中小板市场为研究基础,选取2004.6.25—2007.12.31在深圳中小板市场首次公开发行的183只股票为样本,研究其在上市后三年间的市场表现。2004-2010年,我国股市跌宕起伏,上证指数从2005.6.6的998.23点一路上升达到2007.10.16的6124.04点,而后一路下探,如今在3000点附近振荡,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股票周期,这使本文的研究更全面。文章以交易日为时间单位,计算全样本、分组样本为期三年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确认是否存在显著的长期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中小板市场新股首发初期存在显著弱势,前9个月的CAR达-24.43%,但从第10个月起又逐渐走强,到第3年年底时新股的累计收益率已超过市场指数水平10.11%。实证的第二部分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中小板股票IPO表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模型从企业特征、公司治理情况、发行前后公司财务绩效、发行特征、投资者行为五大方面分析了影响IPO走势的众多因素。研究发现,发行特征、投资者行为对新股上市初期的弱势有显著影响,而公司治理和发行前后的财务绩效始终对IPO走势有相对重要的正面影响,并且是中小板新股长期强势的主要原因。文章的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针对企业管理层如何提高IPO市场效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等;针对中小板投资者则分别根据投资时机和股票选择这两方面给出了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