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省蓝办对7地市进行次区域的划分充分考虑了交通和物流,但是并没有从经济关联性的角度出发,分析蓝色经济区内各次级区之间的空间关联度以及次级区内部核心县与邻近县之间的关联模式。城市之间只有实现有效互动,开展良性竞争与合作,充分发挥空间近邻效应,消除阻碍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实现合理流动的人为障碍,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本文为填补这一空白,将空间关联模式分析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结合在一起,同时集成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与GIS技术,实现区域经济分析空间数据和结果的可视化。创新性地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深化研究和分析空间自相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潜在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模式的探索与分析,将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决策、空间差异调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缩小非均质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提供有力的实证分析基础。本文的框架体系设计为: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章介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基本概况,并对其进行了适当的分区,分别为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次级经济区,确立次级区域的中心,同时说明了本文将使用的数据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51个县(区)的年平均GDP增长速度,将时间断面分为2个时段(2003-2007年、2007-2012年)进行观察和分析。第2章主要介绍了本文所依赖的空间经济关联分析的理论基础,包括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的各种统计量和指标,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集成方法,以及与区域聚集和产业聚集相关的区位理论。第3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它建立在第2章的理论基础之上,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空间经济关联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全局自相关模式分析各时段GDP增速快、慢区域的聚集和分散程度,然后利用局部自相关模式研究不同时段各次级经济区内各县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关联效应,最后通过多阶段综合分析,发现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与局部空间关联关系在各个时段上的不同和显著与否。第4章则是通过前面的实证分析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分析了蓝色经济区各次级区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发现政策上的分区在实际的运作之中空间经济关联虽然在近几年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但部分区域并不十分显著,分析了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挖掘形成组团效应的可能性。最后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针对区域经济差异调控、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相应对策,以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最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