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013年河南卫视《汉字英雄》为开端,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开始逐渐回暖,诸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汉字拼写大会》、《朗读者》等优秀文化类电视节目百花齐放。此文化类电视节目与先前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节目有很大不同,在叙事内容上,既保留了专业内容层面上的权威,又丰富了年轻语态的表达,一改传统文化类节目叙事方式。从故事化叙事角度来阐释文博文物后的历史背景,并通过剧场式演绎、明星解读、博物院馆长专业分析等多条叙事主线、多符号传播来解构文博文物后的历史内涵。在叙事主体上的多元化呈现也使节目整体更为立体与丰富。从故事化叙事视角,分析《国家宝藏》在全新叙事结构、内容呈现方式中,如何表达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与意义以及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如何以更直观与高效的方式来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内涵,是整篇文章的关键核心所在,本文透过对《国家宝藏》的全方位分析与解读,试图探求该问题的答案。全文一共分为五章,分别分析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现状和《国家宝藏》节目播出效果,故事化叙事内容分析,故事化叙事形式的表现分析,从故事化叙事方式下来探索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策略。具体来说,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分析了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和当前文化类电视节目研究现状,得出了当前中国电视市场在受到网络移动端的冲击下已开始显现疲态,文化类电视节目市场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通过个案研究法、叙事学理论、媒介生态位等理论作为文章研究故事化叙事方式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当前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市场的现状、《国家宝藏》节目概况和节目的故事化叙事方式所产生的效果,透过环境发展大方向,具体分析文化类电视节目回暖的原因,透过对传统意义上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困局来探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转型升级之路。随着受众教育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原有文化节目单一叙事主体和简单叙事结构已不能满足受众收看需要,通过节目自身不断完善,改变原有叙事方式,使节目可看性逐渐增强,节目自身内容质量也得到了保障,使文化类节目开始逐渐走向主流;第三章具体分析了故事化叙事方式下的内容结构,对各个叙事内容层次进行具体解构分析,以及节目在故事化叙事方式下节目内容的价值和审美诉求的探讨,全方位探析了《国家宝藏》的叙事内容结构和逻辑。内容层面上,节目自身历史文化价值的保证,让节目的内涵有了基础,观众获得感增强,以此为前提下通过故事化叙事方式即在专业、趣味、真实和其传播性上分别展现出全新的叙事方式,让节目变得更为变通与灵活,既增强了节目对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效果,又完成了受众的审美诉求;第四章主要分析的是《国家宝藏》的故事化叙事形式,首先对其故事化叙事符号进行探究,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和人物符号简洁明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节目自身的叙事更为流畅,而故事化叙事的风格因其多元化而变得更加完整和灵动,年轻语态的运用以及纪录式的镜头都让节目增加了创新点和突破点,本章最后分析的是故事化叙事形式下的传播效果,节目形态的创新使节目收获更多的年轻受众,传播渠道上不再只依赖电视媒体的单一渠道,而是转向新媒体市场,利用互联网视频来扩大节目影响范围;最后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对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的思考,和如何完成自身思想意识形态的传达以及文化传承任务。在当前电视发展大环境并不理想的状态下,《国家宝藏》通过转变传统的叙事方式,改由故事化叙事方式来进行内容表达,让节目影响力不断扩大,以故事化叙事为基础,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包装,利用年轻语态来完成传播效果,以便更好地利用文化类电视节目来推动中国庞大的文化价值弘扬与传承。透过对《国家宝藏》整体故事化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的分析,得出此类文化电视节目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即第一,利用叙事内容的丰富使受众感知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第二通过叙事主体的多元化呈现和非语言符号的烘托与表达,完成语境建构和视觉带动;第三,通过叙事形式的升级改造,完成叙事方式的故事表达和叙事风格的娱乐化呈现;最终,利用故事化叙事方式来更好地实现节目自身内容价值的传播,并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表达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