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进行了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是大学生参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实践中,正是这种需求推动大学生学习、接受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勤率不高,课堂中“低头族”、“呼呼族”、“作业族”千姿百态,校园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宣传活动深入不够,这种情况让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始否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客观现实性,甚至质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基。因此,深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探析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供求失衡的深刻原因,找寻需求导向下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创新的路径方法,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大问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化、民主化、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特征也出现一些新变化,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呈现出多元供给、相互竞争的态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而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未能完全适应以上两方面的变化,这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供求矛盾。面对教育环境和大学生需求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多元并存”条件下“一元主导”如何实现,受教育者是消极受众还是积极受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理论灌输”的必要性和局限性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实证分析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结果表明,新时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需求,且有些需求十分强烈。这些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可依据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即“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主导需求与非主导需求”、“合理需求与不合理需求”、“显性需求与潜在需求”、“基础性需求、发展性需求与完善性需求”、“短期需求与中长期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动因,具有不同的动力价值,表现出复杂的动力形态,必须认真分析,区别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对应性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共同构成一对矛盾的双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从教育内容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构成了“有需求有供给”、“有需求无供给”、“无需求有供给”、“无需求无供给”四种关系类型。从教育形式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与显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关系状况。由于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滞后性、呆板性,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无法充分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造成了“有供无需”、“有需无供”的供求不匹配局面,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供求矛盾。究其原因,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满足社会需要,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满足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对立差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求矛盾的根源所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单一、队伍建设薄弱、反馈机制缺失、内外环境不佳等问题也成为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供求矛盾的具体原因。新时期,高校必须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为立足点,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完善配套条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全力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需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供求平衡,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路,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以此为依据,解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动力作用机制,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境界。此外,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相联结,尝试对不同的供求关系类型与状况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以期从供求矛盾中探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方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王道与霸道之争,一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王道与霸道思想始于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与荀子,而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门人韩非子的思想及学说,也受到了儒家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私营经济的政策及演变,分析了新时期党驾驭私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