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出现了金融脱媒也就是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比重逐渐上升的现象,资金绕开银行等中介系统直接在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配置。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融资能力迅速增长,削弱了银行等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同时,直接融资市场的兴起给企业带来更多获得资金的渠道,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中介作用被弱化。金融脱媒引起了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持续负利率环境促使储蓄资金脱离银行系统,信贷调控的趋紧也刺激了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同时影子银行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资产结构造成影响。这种现象通过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层面对一直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银行盈利状况造成影响。首先,进一步动摇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稳定性;其次,提高了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能力的要求;同时,地方债的试点促使商业银行完善现有信贷格局。这些新的状况使得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发生结构和数量上变化,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由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主要是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并且目前绝大部分的利润仍然来自存贷利差收入,所以在分析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时,重点验证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表内业务的影响,即对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影响。在负债业务中主要针对存款来源结构和存款期限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而针对资产业务,主要是贷款的分析中,由于贷款可能受到宏观调控信贷政策的影响,在收集到的数据中并未得出明显效果,但是从贷款结构上来看,金融脱媒已经逐步改变了企业的融资结构。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得出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最后在“金融脱媒深化”的大背景下,分三个方面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以及如何完善目前的盈利模式:第一,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进综合化经营;第二,转换业务经营模式、调整客户结构;第三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利率定价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激烈,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融资工具的不断增多,都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带来了挑战,适时调整发展方式,迎合市场的不断变化,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更加持续、稳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