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是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1700m的山坡或岩石缝中,植物略具香味,故称香鳞毛蕨,分布于东北、华北各省。根据民间验方记载,其对多种皮肤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尤其是对由真菌引起的脚气、脚癣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将其开发成治疗皮肤病的外用药将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课题在前期工作包括生药学和药效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反复柱层析、制备液相等现代分离分析方法,从香鳞毛蕨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对其中9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确定从正己烷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有绵马素、香鳞毛蕨素、绵马酚;氯仿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有β-谷甾醇和芸香苷;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有槲皮素、槲皮素-3-0-β-D-吡喃葡萄糖苷和5,7-二羟基-2-羟甲基色原酮;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有芸香苷。其中槲皮素、槲皮素-3-0-β-D-吡喃葡萄糖苷、芸香苷、5,7-二羟基-2-羟甲基色原酮4种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香丹注射液是由丹参的水提液和降香的饱和芳香水加工配制而成的中药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和扩张血管与增进冠状动脉血量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对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肾衰竭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课题通过建立香丹注射液的指纹图谱,结合药效学试验,进行谱效相关性研究,找出中药“谱”与“效”之间的科学规律,为香丹注射液质量的控制和药效标准的评价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并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科学参考。实验首先将香丹注射液分成不同极性部位并进行各部位组合,对各部位及各组和部位进行小鼠耐缺氧实验和垂体后叶素导致的大鼠心肌缺血实验。小鼠耐缺氧药理数据显示D、E、DE、AE、CE、ABCDE部位对小鼠耐常压缺氧存活的时间有延长作用,其中DE的作用最显著,其次为ADE。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儿茶醛、丹酚酸B为抗耐缺氧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鼠心肌缺血药理数据显示DE、CE、BD、ADE部位对垂体后叶素导致的心肌缺血有抵抗作用,其中CE部位的作用最显著,其次为DE部位。通过建立BP神经网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原儿茶醛、丹酚酸B为抗心肌缺血的主要有效成分。初步确定乙酸乙酯和水部位的指纹图谱,结合丹酚酸B和原儿茶醛的含量测定作为香丹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所建立的有效部位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定量的方法也为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