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房地产投资扩张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房地产业也逐步发展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行业。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现实问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对房地产依赖严重、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虚高不下、房地产市场过度金融化、房地产市场供需错配等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已逐渐影响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房住不炒”的核心定位,释放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明确信号,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因此,研究新发展理念下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有助于探寻并总结出房地产投资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模式,对于促进房地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发展历程、考察房地产投资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增长趋势和泰尔指数视角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时空差异特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算了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从时间、空间、指标等多重维度,利用变异系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差异。最后,从理论层面分析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实证研究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房地产投资规模呈现逐年不断增加的态势,从1998年3614.23亿元增长至2018年120263.5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9.22%。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房地产投资比重与GDP增速在短期内呈正相关。(2)我国房地产投资区域差异明显,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化特征;泰尔指数表明,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形成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因素。(3)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测算结果表明,10年来全国年均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为0.3364,年均增长率达9.65%。四大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表现为逐年不断增长的态势,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省际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部>西部>东北>中部”的空间特征,但差距在逐年不断缩小。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呈现“中部>西部>东北>东部”的分布特征,说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对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的“追赶效应”。(4)2008-2017年,我国创新、协调和共享维度指数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空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创新维度指数“东高西低”、协调、共享维度指数“东西高、中部东北低”的分布特征;绿色维度指数水平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开放维度指数呈现“边境省份大于内陆省份,东部领先、逐年下降”的特征。(5)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从全国层面来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差异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东部地区差异是造成全国经济增长质量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差异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出“先收敛后扩大”的U型变化趋势。(6)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2008-2017年房地产投资会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显著影响,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且对经济增长质量存在负向影响效应。(7)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的反向抑制作用,影响程度的大小表现为“中部>东北>西部”。(8)政府行为、人力资本水平、消费水平和开放水平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老龄化水平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的反向抑制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因城施策的市场调控政策,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构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因地制宜优化投资结构、转变观念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促消费防老龄提高经济质量,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