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视野下课堂教学过程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n_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释学作为一种关于人类生存的哲学,近年来被广泛的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领域。解释学以理解为主题,是专门论述理解的学科。本文从解释学尤其是哲学解释学“理解”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三要素进行深入剖析,不仅从理论上研究,而且更是将理论放到了教学一线即课堂教学这个重中之重的实践环节上来研究。究其根本目的,是要从理论上来探讨教学过程的观点,并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理解”教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教学理念或教学手段,也不是将“理解”思想简单地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来,“理解”对于教学过程的探讨来说具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双重意义。综观目前不同的教学过程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存在着诸多问题。从理论上讲,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还存在着种种不同观点的争议;从实践上讲,当前的课堂教学仍存在并持守着授受式、霸权式的教学理念,忽略师生与教学内容彼此间的理解或无视学生作为整体人或将教学内容作为规定性的、不容置疑的知识等这样一些传统思想。或许它们在教学中正在追求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但在强大的工具理性的影响下,实际上更多实施的却是表面的、虚假的东西。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脱节,很多理论最终难以付诸实践,而只能束之高阁,最终只能埋没于空大的理论框架内,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实践研究又因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本论文在确定研究基点的基础上,从教学过程的本质分析入手,“理解”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时代诉求。运用哲学解释学将“理解”作为人存在的一种根本方式的观点。本文假设教学过程的本质是理解的过程,主要通过回答课堂教学过程中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来阐述和证明这种教学过程观。在对解释学视野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观点进行理论剖析与逻辑推演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解释学的历史演变和主要思想,然后从课堂教学中三要素的角度讨论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特点,继而又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种关系的存在的角度分别探讨并解读了三个基本要素及其他们的关系。最后,通过具体阐述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到底何以可能和如何进行,来证明并得出了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这一结论。这部分主要是分析解释学视野下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过程,即透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解的前提、途径和结果。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以“前理解”为前提,以“对话”为途径,理解的结果是唤醒体验、是视域融合、是知识和意义重建和生成,最终是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建构。课堂是诸多因素同时发声的场域,在许多层面同时展开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对话和理解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对话是理解得以进行的形式。就理解的深度而言,师生与教学内容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对话,而是要深入教学内容内部,充分调动师生的情感和精神力量,体验其文本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师生不应只作为一个旁观者对待教学内容中的人、事、物,而应与教学文本世界中的人、事、物展开深度的理解性对话。同时,师生间的对话也要深入到彼此的内心世界中去,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否有意义不能以形式上的对话作为参考的标准,而是要以实质性的对话,即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深度交流为基准。
其他文献
中国学生四次体质普查的数据结果显示自1979年以来,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发展极不平衡。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呈现持续增长,而身体机能、素质水平则呈现持续下降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为了适应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解决教育实践中“三维目标”整合欠缺的
近年来,Gross情绪调节过程理论得到广泛认可,提出了五种情绪调节策略,其中,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是个体使用最为频繁,也是最有研究价值的策略。国外已有大量学者探究了两种策略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