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NA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rs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胚泡着床是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妊娠建立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妊娠成功与否的关键。近年来,由于遗传、环境污染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孕不育的问题日益严重,但现阶段辅助生殖领域最大的难题即胚泡着床率低这一世界性的课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胚泡着床这一重要的生命环节做出相关研究。胚泡着床过程包括定位、黏附及侵入三个步骤,而成功的着床要求子宫内膜与胚泡同步化发育,使子宫内膜能够在胚泡“着床窗”开放期这一很短的敏感时期达到容受状态,从而使子宫内膜成为能够吸附胚泡的表面,并诱发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发生蜕膜化转变。子宫内膜容受状态的改变涉及到众多基因的调控以及错综复杂的调节因子网络,其中细胞增殖、凋亡等复杂的分子细胞事件对这一改变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作用[1]。此外,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还表明各个生殖过程均涉及到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故与细胞增殖、凋亡相关的基因也成了胚泡着床过程分子机制的研究热点。PCN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增殖细胞核抗原)是由Miyachi等于1978年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清中发现的,因其存在于增殖性细胞中而得名,最初仅作为一种内源性标志物判断细胞增殖情况,近年来大量的基础研究表明PCNA具有众多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在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调控等分子细胞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2]。Jeff R等采用基因芯片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发现围着床期子宫内膜PCNA属于一种表达上调的基因,并推测其参与了子宫内膜增殖过程,并在在胚泡黏附及侵入过程中参与了子宫内膜的重建[3]。此外,PCNA的表达还与肿瘤的侵袭性转移密切相关[4],而胚泡着床与肿瘤侵袭性转移之间的生物学行为具有惊人的相似性[5],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PCNA可能参与了胚泡着床过程,而现阶段还尚无PCNA在胚泡着床过程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故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基因PCNA在小鼠子宫内膜表达的规律性变化及其对胚泡植入的影响,初步探讨它在小鼠生殖中的作用。方法:1.收集未孕和早孕2、3、4、5、6、7天小鼠子宫内膜,共7组,每组20只小鼠。(1)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测定PCNA mRNA的表达规律;(2)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小鼠子宫内膜中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2.于孕3天晚8时小鼠子宫角注射PCNA单克隆抗体,于孕8天观察着床胚泡数。结果:1. FQ-PCR:未孕及早孕各期小鼠子宫内膜组织均有PCNA mRNA表达,其中d2、d7组的表达量与未孕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组均大于未孕组,且在孕d4、d5达到高峰。2.免疫组织化学:染成棕黄色的PCNA蛋白表达于各组子宫内膜细胞胞核。d0至d5组基质细胞的阳性表达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d6、d7组逐渐降低;腺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主要在d0、d3、d6组;腔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主要在d3、d6、d7组。各组PCNA蛋白阳性细胞总数量表达规律与mRNA结果基本一致。3.于孕3天晚8时子宫角注射PCNA单克隆抗体,观察结果显示注射PCNA单克隆抗体组着床胚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NA在“着床窗”开放期高表达,说明PCNA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启动细胞增殖凋亡过程,使子宫内膜发生容受性改变,保证胚泡在该期顺利着床,并为蜕膜化转变做准备。用PCNA单克隆抗体在蛋白水平阻断其生理功能,发现着床胚泡数明显减少,推测其很可能在胚泡着床中起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精细化功能锻炼对腕管综合征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手术治疗10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将2016年采用常规功能锻炼方法的50例患者设为对
目的:研究鬼针草提取物对小鼠高脂血糖的影响.方法:健康SPF级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鬼针草醇提物组(高、中、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每天灌
目的 研究丹参注射液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对卵巢癌细胞A2780增殖的影响.方法 利用MTT法研究不同浓度丹参注射液对人卵巢癌细胞A2780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Transwell实验和划
通过对哈萨克医学治疗烧烫伤药物与肝系理论关联性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治烧烫伤的常用药物,为烧烫伤的传统药物治疗提供有益探索.
目的与背景:儿童早老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HGP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疾病。经研究发现:HGPS 是由于LMNA 基因在其外显子11的第1824位发生核苷酸替代(C→T)
随着黑麦草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现有的抗性基因提高黑麦草抗性能力成为重要趋势。本研究使用苦瓜几定质酶和益母草抗菌肽基因(CHI-AFP)对黑麦草进行遗传转化。黑麦草(Ryegrass,Lolium muhiflorum Lam)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贵州省草业研究所于2005年引进国内外优良的一年生黑麦草品种。因为,黑麦草叶中富含叶蛋白或称绿色蛋白浓缩物(Leaf protein concen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