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呈不断上升势头,而且数量不断攀升,规模日益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对社会的破坏和影响日益严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和复杂性,加之相应法律法规的匮乏,使预防和处置工作异常艰难和棘手,一旦处置不当,还会使矛盾升级,导致事态恶化,不仅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容易使人民群众丧失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政法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法学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探究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多发、高发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置方法,既要站在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层面来考量,更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群体性事件,最关键的是,要从法律的角度认识群体性事件,从法律的角度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从我国近几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主要有政策与法律冲突、政府职能部门权力配置不合理、限制参与者人身自由法律依据不足、处置主体不明确、有关法律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以及执法的决定权与执行权分离的问题。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对策:一是加强立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二是对现行法律进行补充和修改。三是制定专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规。四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办事、文明办案、取信于民。五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