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素A对小鼠自然流产模型妊娠预后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yangkai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孢素A(CyclosporinA,CsA)自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作为免疫抑制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公认的抑制移植后排斥反应最为有效的药物之一。CsA是一种具有亲脂性的环状多肽化合物,该药能通过竞争性地与细胞浆内的环孢亲和素(Cyclophilin)结合蛋白结合,从而显示T淋巴细胞的抑制效应,阻断参与排斥反应的体液和细胞效应机制,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而且其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亦已取得一定的疗效。 正常生理妊娠类似于同种异体移植,胚胎作为自然的同种移植物不受母体免疫排斥是免疫排斥现象的唯一例外,实际上反映了母体对胚胎的免疫耐受。而妊娠失败多因母体对胚胎的免疫排斥所致。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于孕早期(胚胎着床期)腹腔注射CsA,可恢复小鼠妊娠失败模型母一胎界面Thl/Th2/Th3型细胞因子转录水平免疫调节的生理平衡,形成维持正常妊娠所需的Th2/3型免疫偏倚,并诱导外周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的免疫耐受,使流产模型的妊娠预后达到正常妊娠水平[2];体外实验证实CsA可刺激人早孕期滋养细胞生长,并改变其细胞形态,使其迁移能力及侵袭性增强口】。显然Cs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母胎界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通过CsA作用于自然流产模型孕鼠,研究其对小鼠自然流产模型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对母胎界面及外周的免疫耐受的诱导,并进一步解析其分子机制,为反复自然流产等妊娠疾患的治疗提供新线索。 第一部分 环孢素A对小鼠自然流产模型妊娠结局及母胎界面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环孢素A对小鼠自然流产模型妊娠预后及母胎界面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雌性CBA/J小鼠分别与雄性DBA/2小鼠和雄性BALB/c小鼠以2:1合笼交配建立小鼠自然流产模型和正常妊娠模型[7],见阴栓日为妊娠第0天。于孕第4天给予CBA/J孕鼠单次灌服环孢素A,按照给药剂量分为四组,分别为0mg/kg组(对照组),0.1mg/kg组,lmg/kg组,10mg/kg组。正常妊娠模型组未给药。孕14天计数各组CBA/J孕鼠的胚胎吸收率。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孕鼠第9天及第14天母胎界面协同刺激分子的转录表达水平。 结果:未处理CBA/JxDBA/2孕鼠孕第14天的胚胎吸收率为28.00%,与文献报道20%-30%的自然胚胎吸收率相符。而环孢素A处理组的小鼠胚胎吸收率分别为14.00%(0.1mg/kg),10.47%(1mg/kg),15.30%(10mg/kg)。与自然流产模型组相比,用0.1mg/kg,lmg/kg,10mg/kg环孢素A处理组的胚胎吸收率显著下降(P
其他文献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酒精中毒和酒精滥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正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酒精中毒者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和记忆障碍,甚至痴呆。酒精诱导脑损伤是研究老年痴呆症等
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产妇常见心理健康问题,通常表现为在情绪上起伏波动较大,对身边的事情敏感,时而激动、时而淡漠;此外,还有疲劳、食欲不佳、兴趣缺乏、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是一种以骨骼肌进行性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致死性的X-性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病因是编码骨骼肌膜上抗肌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