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VM的改进及其在液态合金和有机溶液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wsnd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力学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力学性质研究工具,一直凭借其使用的简便性、良好的经济性以及预测的准确性为人们所青睐。但在部分领域中,尤其是在冶金领域中(如液态合金),其复杂多变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直接导致了该类溶液体系偏差类型的多样性,即它除了含有一般的负偏差体系(negative deviation systems(NDS))和正偏差体系(positive deviation systems(PDS))等规则体系之外,还包括了强负偏差体系(strong negative deviation systems(SNDS)),正负偏差体系(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deviation systems(BNAPDS))以及低浓度饱和溶液(low concentration saturated solution(LCSS))等不规则体系。一般的局部组成模型(如Wilson模型,非随机双流体模型(NRTL)和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等)一直凭借其在规则体系中使用的简便性和预测的准确性为人们所称道。但遗憾的是,它们并不适用于液态合金中常见的正负偏差体系(如Ag-Sn等)以及低浓度饱和溶液(如Cr-C等)等不规则体系,这不仅制约了这类模型在不规则体系中的预测准确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适用范围。而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局部组成模型的这种不适应性也一直困扰着冶金热力学工作者。因此,如果能够构建一个可以准确而又全面地处理上述所有体系偏差类型的热力学模型,无疑能为冶金热力学的基础研究乃至熔体溶液热力学模型的进一步探索注入新的动力。(1)本文利用5个模型对103个二元液态合金进行拟合计算,并对各模型进行适应性比较,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构建新模型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根据MIVM的配分函数,结合Scatchard-Hildebrand理论以及双流体理论,通过参数分离的假设,最终推导出具有两种形式的改进的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MIVM)。通过将M-MIVM在不同偏差类型的液态合金多元体系中的预测值与其他四个经典模型的对应结果相比较(包括Wilson,NRTL,MIVM和SRSM),对新模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有效性验证以及适用范围研究。结果显示,M-MIVM在7个一般规则体系(多元系)的活度预测中平均相对误差低于4%;而在7个正负偏差体系(多元系)的活度预测中其平均相对误差为8.72%,相较于Wilson(12.52%)、NRTL(14.26%)、MIVM(13.74%)和SRSM(18.83%)这四个模型,其准确性提高30%以上。尤其是在强负偏差体系(Ca-Pb-Sn)中,新模型活度预测的相对误差减小至21.08%,相比MIVM(41.51%)其准确性提高50%以上;而对于低浓度饱和溶液(Cr-Fe-C),新模型与统一的相互作用参数公式(UIPF)的预测效果不相伯仲,但相较于MIVM则有显著提高(三模型的相对误差依次为22.99%,25.51%和47.23%)。这表明,M-MIVM可以同时适用于规则体系(PDS和NDS)以及不规则体系(SNDS、BNAPDS和LCSS),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2)根据M-MIVM可以同时适用于强负偏差体系和低浓度饱和溶液这一优势,本文试将该新模型应用于含有非金属元素(C,B,Si或P)的液态合金热力学计算中。其计算结果分别与MIVM和UIPF相比较。结果显示:与MIVM相比,M-MIVM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如在Cr-C二元系中其拟合精度提高将近60%;而与UIPF相比,M-MIVM似乎展现出更令人满意的稳定性和预测准确性,其预测准确性的提高幅度从0.95%到59.11%不等。这说明,M-MIVM模型在含有非金属元素的液态合金的热力学计算中具有一定应用潜力。(3)本文将M-MIVM应用于真空冶金热力学计算(如气液相平衡计算,分配系数预测等),该模型在对称体系中的计算效果与常用的Wilson模型和MIVM相当。所不同的是,M-MIVM在处理如Cu-Sn这样的不对称体系时具有较为明显优势,其二元拟合精度相比其他两个模型提高2.31%到30%不等。一方面,这种优势令M-MIVM可能在其他两模型并不擅长的不对称体系中表现出更优越的特征描述能力。另一方面,这种优势也为M-MIVM在含有不对称二元系的多元体系中实现更准确的活度预测奠定了基础。因此,从准确性和适用范围角度看,M-MIVM可能在真空冶金热力学计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本文首次将改进的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应用于小分子有机混合物的热力学计算。与NRTL和MIVM相比,M-MIVM在细节处理能力以及对体系特征的准确描述方面(如相分离现象描述等)具有一定优势。这表明,M-MIVM在液态合金和有机体系的热力学计算中都具有可信性和准确性。(5)经过修正得到一个基于链节的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它能够对聚合物溶液的热力学数据进行关联和外推。与有机高分子溶液中常见的组合模型相比,MIVM有所不同:a、形式上,该模型可以像UNIQUAC一样直接使用,而组合模型则需要两个不同模型间的联用;b、机理上,组合模型为单边调节,而MIVM是双边协同调节。
其他文献
受基岩中裂隙的多尺度性、三维空间分布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渗流具有强烈的尺度效应、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在单裂隙渗流、裂隙网络模拟、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渗流场的模拟和计算,将得出地下水动态、水量变化等合理的结果。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上述问题中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研究,缺乏在同一研究区内多个问题综合性的研究。本文以裂隙尺度为主线,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工作,重点是小尺度粗糙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中植物体内水分输运机制始终被作为系统水循环核心要素而受到广泛关注,植物木质部内部结构决定植物自身输水能力,木质部中的导管、管胞、穿孔板、纹孔等结构构成了相互交错的管道系统,因其结构尺寸微小,导致木质部结构水分输运计算较为困难。目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探究木质部内部流动特性。在应用中存在出如下三个问题:1.对木质部中一些组织结构(导管网纹、孔纹增厚)研究较少
铜是一种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数十年的大规模开采,高品位、易选别的铜矿资源已被消耗殆尽。对品位低、嵌布粒度细、杂质含量高的难处理铜矿的开发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其中高砷铜矿是典型的代表。在国内大部分高砷铜矿床中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砷矿物以砷黄铁矿为主,黄铜矿与砷黄铁矿的浮选分离一直是选矿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论文以黄铜矿和砷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应用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黄铜矿和砷黄铁
C-Si-Mn-Cr钢具有以贝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为主的复相组织,能够通过热处理工艺来调控组织和耐磨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和机械等领域。目前通过淬火-回火、淬火-分配、淬火-分配-回火等热处理工艺均能对C-Si-Mn-Cr钢进行组织调控,但在热处理过程中通常需要利用油类等淬火剂,其存在能耗大、固废、成本高等问题。水空交替循环控制冷却热处理工艺利用水和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可通过控制淬火过程,以经
露天矿的粉尘问题长期困扰着国内外。粉尘的产生及其扩散一直是影响露天矿山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问题。不受控制的扬尘排放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健康,安全和运营问题,影响到现场个人和更广泛的地区。露天采矿作业已被确定为颗粒污染的主要来源。在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可吸入的颗粒物质(PM10)已经导致了多种疾病,如黑肺,哮喘,心血管疾病和肺癌。深凹的露天矿更加难以解决粉尘问题。控制粉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相对困难
滇西北香格里拉拉巴铜钼矿床是一个与燕山晚期花岗类岩石有关的超大型岩浆热液矿床,位于扬子板块北西缘与中甸弧南段的结合部位,而靠近扬子板块一侧。含矿岩体侵位于中三叠统北衙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及其下伏的上二叠统黑泥哨组浅–半深海相火山岩–碎屑岩组合中。该矿床同时大规模发育斑岩型矿体和接触带矽卡岩型矿体,目前对其成因关联及成岩成矿机制认识的薄弱,限制了对区域成矿作用的理解和找矿勘查工作的部署。本学位论文在
M7C3碳化物是过共晶高铬铸铁中重要的硬质相,但因其尺寸粗大导致过共晶高铬铸铁韧性不足,限制了材料耐磨性能的提高。M7C3碳化物的细化,通常采用孕育变质处理、快速凝固等方式,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孕育衰退、铸件尺寸受限等。脉冲电流处理技术,在细化固溶体型晶粒方面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验证;然而在细化化合物型晶粒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前期研究发现,脉冲电流对M7C3晶粒具备有别
截至2021年11月,我国风电装机3亿kW、光伏发电装机2.9亿kW,合计达5.9亿kW。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工业促进自身碳减排、支撑全社会碳减排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变过程中,亟需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运转、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有序开展容量机制和输电权市
期刊
CuSn10P1合金铸件中低熔点锡元素容易向晶间迁移,而且由于凝固收缩力使得低熔点液相通过凝固壳层向表面迁移。锡元素的晶间偏析和逆偏析,大大降低铸件强度和塑性,限制其在低速重载条件下的应用,如高铁制动系统中的轴套。金属半固态成形可以有效控制熔体凝固时固液界面形貌、界面推进速度、温度场、成分场等条件,获得近等轴状初生相,同时还可达到抑制元素偏析的目的。论文借助半固态成形技术优点,结合CuSn10P1
近年,全球都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这引起了钢铁从业者在科学和工业上对直接还原铁技术研究的热潮。直接还原铁是通过从固态含铁原料中去除氧而产生的。基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短缺的特点,煤基直接还原技术是发展方向。利用微波加热设备投资少、占地小、易于安装、控制和移动的特点,将微波加热技术应用到直接还原铁技术,能实现移动工厂的生产方式,在减排降耗的同时,也为快速占领、小规模开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