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其中之一,它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这五个环节组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网球是一项优美而激烈的运动,其自身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在1885年前后,网球运动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现今,网球运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网球运动,与此同时,对于网球教学的关注也随之增加,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对于解决传统网球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着较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本文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多种教学模式之中的支架式教学在网球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力求通过在网球教学实践中运用支架式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网球技术的兴趣和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网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网球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并与通过与学习伙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较全面的理解,因此支架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进行研究,以16名13—17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16节网球教学课作为教学试验,分别采用支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并对研究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依据国内外有关于支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对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概念的界定,教学设计等以及在网球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并对支架式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的实证研究。通过8周的教学实践,得出以下结论:在网球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网球教学效果,对提高学习成果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网球知识技能的兴趣;与此同时,也有提高学生在学网球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协作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转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