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党的十九大强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中国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求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这一切都离不开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对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绩效。而合理的股权结构会使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产出。因此,如何合理完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促使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进而实现公司绩效的不断提升,成为本文研究关注的重点。首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借助技术创新和委托代理理论进行分析,对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相关关系提出了两项假设。然后,选取2007-201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公司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研发投入作为解释变量,股权结构作为调节变量建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为全面衡量公司绩效,将公司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财务绩效用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表示,市场绩效用托宾Q值和市盈率来表示。研发投入用“(期末无形资产+期末开发支出)/本期营业收入”计量。股权结构选取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股权性质来衡量。其中股权集中度用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计量;股权制衡度用“第二大股东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计量;股权性质则分为国有股和非国有股。通过样本回归分析发现:(1)研发投入不管是对财务绩效还是对市场绩效均呈显著的“U”关系。这意味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虽然最终会带来公司绩效的提升,但在初期投入阶段反而会导致公司绩效的降低。而且就中小板上市公司中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而言,采用财务绩效模型和市场绩效模型得出的结果完全不同。即在采用市场绩效模型时研发投入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公司绩效呈显著的“U”型关系,而在采用财务绩效模型时研发投入与国有企业的公司绩效不仅不显著,还与非国有企业的公司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在分析提前期的研发投入对当期公司绩效影响时,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财务绩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市场绩效不具有滞后性。(2)在模型中加入作为调节变量的股权结构后,其中股权集中度与研发投入的交叉项以及国有控股与研发投入的交叉项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显著且积极,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显著为负;股权制衡度与研发投入的交叉项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与市场绩效不具显著。(3)结合两个模型总体回归分析结果来看,较之市场绩效模型,财务绩效模型显然与理论假设更一致。上述研究发现,对于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以及投资者对于研发项目的投资决策都具有重要启示:(1)本文的研究发现为中央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政策的合理性提供了经验证据。(2)中小板上市公司保持一定的股权集中度、降低股权制衡度有利于提高财务绩效。一方面是因为大股东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会更多投资于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是因为股东不会为了争夺最终控制权而在研发项目的投资上产生权力掣肘的局面,会更着眼于研发项目本身的获利能力。(3)政府对企业研发的大力支持更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绩效。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政策实施,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涌现出很多技术创新成果,如量子通信、高铁等引领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国有企业率先做出的。因此,非国有企业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技术创新政策,加大研发项目的投入,而政府也应该同样对于非国有企业研发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提高非国有企业财务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