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各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各国积极探索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源及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通过多项措施推进产学研结合,并取得良好的成果,我们熟悉的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和硅谷便是典型的成功案例。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提出产学研结合的思想,从80年代就出台法律法规和科技计划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21世纪后,我国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力求在2020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从1992开展“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虽然许多科技合作项目立项,也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但存在大量科研成果闲置,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较为严重等问题。本文围绕“我国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为何不佳”这个核心问题,对中国产学研结合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对比研究、逻辑推理、统计描述等方法,研究了产学研合作的机理和产学研合作成效不佳的原因。首先,本文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中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通过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找出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产学研合作水平较低;中国大量科技成果闲置,科研生产脱节等。然后,本文对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和模式进行研究,分别讨论了技术转让、委托研发、共同研发、共建研究中心、共建经济实体等产学研合作的模式的运作方式。最后,本文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论经典模型和木桶原理建立了理论模型,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此来说明产学研合作成效低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