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文本因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及文体特征,需要译者首先做到忠实原文,其次尽可能清晰地以较为简练的语言将原文的隐含意义表层化,最终实现语义与风格的对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在句法层面进行适当转译。本文结合译者的翻译实践,着重探讨英文史料汉译过程中的连接词转换以及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归纳出的具体有效、操作性强的翻译策略,也即时间顺序切断法、逻辑关系切断法以及背景与事件分立切断法。国内外学者对翻译方法策略的研究已有数十年,如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1981年首次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Newmark,1981,p.22)、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95年提出异化翻译法与归化翻译法(Venuti,1995, p.19-p.2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统编教材《英汉翻译课程》中对直译与意译翻译策略详细进行阐述(张培基等,1980,p.13),但很少有人从词汇、句法、语义等层面着手进行基础研究,深入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或转换中去,这就为本文对英汉翻译中连接词转译的研究提供空间。本文以句为操作单位,以原文本中的连接词为出发点,探讨在英文史料汉译中如何进行切断译法,使得译文简练流畅,符合汉译逻辑。其中译例来自于作者所译1935年至1949年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教授哈利·洛夫与来华教授刘易斯·史迈士往来书信的摘选。研究发现,英文史料汉译可以连接词为节点进行切断译法:各事件发生时间不一,句法顺序杂乱,汉译时可依据时间顺序原则进行切断;英文句中存在隐含的逻辑关系,汉译时译者须充分挖掘原文内在的逻辑意义,依据逻辑关系原则进行切断;史料文本在叙述一事件时常有背景描述的词语或从句,汉译时则需要译者依据背景与事件分立原则进行切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