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三月份的宪法修正案完善了对私有财产保护的相关规定,为合理保护股权,推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了依据,也将旨在改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分裂结构的国有股减持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法律视角来探讨、认识和推动国有股的减持工作。 历史遗留下来的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分裂问题,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中小股东利益造成了阻碍,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来解决。而在途径的选择上,国有股的减持虽然一波三折,但仍为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为了保障减持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 首先应该通过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国有股减持的专门法律。本文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有效做法,运用法的经济分析、价值分析和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立法的价值取向、立法的基本框架作了详尽的论述。通过分析国有股减持失败的深层原因,在立法内容中提出了减持应该确立的目标原则、范围、定价、步骤和可选择的方式。兼顾国家和社会公众双方利益,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减持专门法律将成为国有股减持工作的引领性规范。 另外,奠定了国有股减持的立法框架,还须完善其外部法律制度,如证券法、公司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及刑法的有关条款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补充,这样才能为国有股减持提供一个良好的、全面的和成熟的法律环境。本文针对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缺陷以及现行法律对国有股减持的滞后和障碍,对相关法律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并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力求营造一个健全、协调、配套的有利于证券市场稳健发展的外部法律环境,以推进国有股减持的有效实施。 本文最后指出,对于国有股的减持工作,任何一次理论方法的探索和争鸣都是宝贵的,因为它标志着整个社会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的成熟,而社会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的成熟,又必将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伟大工程引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