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与体育系统相结合,对我国培养综合性高素质的体育竞技者具有重要意义。随后20余年中我国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采用了“体教结合”的管理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实行大学扩招,高校师生教育资源比例严重失衡,高校教育管理出现了很大的难度,传统“体教结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找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现状及运动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剖析,进而引入运动员自我管理这一管理机制,从理论上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我管理的可行性必要性,实践上对12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运动队负责人、国家体科所有关专家学者就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我管理的现状以及实施的方式开展访谈调查,并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如何在文化学习、思想政治与道德、时间管理、纪律和健康方面进行自我管理提出了对策。在研究中,笔者首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内涵、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特征、自我管理的内涵及特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我管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我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可行性方面本文主要从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向进行论证;必要性方面,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以人为本主体教育论的角度,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再次,通过笔者对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我管理的现状和实践过程进行访谈,得出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高水平运动员缺乏自我管理的目标战略、高水平运动员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识,但参与程度不高的结论。最后本文从文化学习方面、思想政治与道德方面、时间管理方面、纪律和健康方面就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如何自我管理提出对策。综合来讲,本研究所涉及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我管理的研究在理论上弥补了现阶段相关文献资料的空缺,并延展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为今后运动员管理提供文献和理论指导;实践层面上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我管理进行研究,对日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竞赛、思想教育、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并为今后运动员成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