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欺诈和一些属于操作性方面的风险,导致了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大量损失,一些金融机构因此而倒闭,例如巴林银行、杜塞尔等,使得操作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实际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操作风险是内生的,这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的外生性不同,操作风险对公司管理体系的架构设计和流程控制更为依赖,加之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使得各家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定义、识别、计量、评估等工作存在大量的困难。巴塞尔银行业监督和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6月发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正式纳入银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之中,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规范准备金的计算、风险度量方法、风险管理方式等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目前,十国集团已明确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范畴,根据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和要求,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为推进我国金融机构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进程,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对所面临的操作风险的管理能力,提升我国银行监管资本的有效性,我国银行业监督和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通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计量方法等,明确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范围和目标。然而在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过程中,银行所暴露出的问题,集中聚集在其自身信息系统的设计和改造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银行的任何战略调整既受到自身信息系统的制约,也需通过信息系统传导和实现。因此,本文根据新资本协议中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定义和架构体系,研究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操作风险各环节的管理,设计符合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架构和功能,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