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移情视角下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以杨宪益与霍克斯译本为基础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e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拥有多维度的艺术价值,广博深远的思想内容,多种文体兼备的语言风格。而诗歌更是其中最璀璨的奇葩之一。在《红楼梦》中,诗歌起到提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变化、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等作用,成为小说中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由于诗歌独特的音韵,形式与意象美,使其成为作者寄予感情和抒发心意最唯美的表达方式,为整个小说增加了最华丽和清逸的审美体验,且使得这种审美体验呈现多层次和升华的效果。此外,由于诗歌所需求的高超的语言功底和深厚多重的文化背景,使得诗歌一方面成为小说中程度较高的艺术判断标准,一方面也为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其成为判断《红楼梦》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当前,翻译界对《红楼梦》各个译本中的诗歌研究并不鲜见,但是对于不同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由于翻译主体审美移情的差异而引起的译文差异,或者说翻译主体的审美移情对《红楼梦》诗歌翻译的影响鲜少做出研究和探讨。因此,本文将试图从审美移情角度对《红楼梦》诗歌翻译的两种不同译本进行分析和探讨。  目前已存在二十多种《红楼梦》外文译本以及节译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学者杨宪益和夫人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及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本文即选择以这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审美移情角度对《红楼梦》诗歌翻译进行探讨。  诗歌的美学价值体现在语音美、语形美和语意美三个方面,而根据刘宓庆的审美移情理论,《红楼梦》诗歌的翻译过程就是诗歌的审美再现过程,也即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审美投射、审美反馈和内模仿的过程。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译本的分析、研究,发现两者在诗歌翻译中都经历了移情的整体过程,但是却出现了不同的移情现象:1)尽管两位译者很相似地经历了移情过程中的第一步,即审美主体到审美客体的投射,但是从审美客体到审美主体的反馈却因为各个审美主体移情的不同而变化;2)在音美、形美这两级审美层面的传达中,杨宪益更趋向于对原始汉语诗歌音,形的模仿,而霍克斯更趋向于重新创作更符合目标语读者审美习惯的音、形形式;3)在意美传达层面,杨宪益更多地采取直译,而霍克斯更趋向于意译。本文试图从移情过程和移情障碍的角度解析这些移情现象的差异,并以此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红楼梦》诗歌翻译中的特点和不同。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翻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翻译不但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同时也是不同文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世界和语言三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其中认知可以直接的反映世界,语言通过认知间接的反映世界,语言的发展变化对世界和认知产生影响。认知是三者当中最原始也是
本文首先论述了语用失误与文化的关系。文章指出,许多语用失误,尤其是社交语用失误是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缺失造成的。结果造成学生在与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之间在交流上存在着极
文学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它以语言学的方法为工具,对文学作品进行描述和阐释,它既重视语言学的描写,又重视文学批评的阐释。将文学文体学运用于文学翻译,有
本文从“季节语”的角度,比较了中日文学中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上的异同。谈到季节表现,会让人想到俳句。俳句中必须要有一个“季语”。即表现季节、表现自然的词语。中国文学中
计算机语料库,特别是计算机学习者语料库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标志着语言学习和研究在方法上和思想上的重要转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习者语料库的建立使越来越多的语言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德经》一书以凝练的诗体语言表达丰富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养成。同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