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肌电的角度分析轮椅击剑得分技术上肢和核心部位肌肉用力特征,探讨轮椅击剑运动员得分技术用力特征的共性和对比不同运动员用力特征的差异性,为轮椅击剑教练针对性的进行技术训练和选择最佳的体能训练手段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美国产便携式Delsys 16通道肌电遥测仪与摄像机同步采集轮椅击剑运动员3种基本得分技术上肢及核心部位表面肌电,使用Delsys Analysis4.2.0系统处理采集的肌电数据后得到积分肌电等相关指标,然后录入OriginPro8绘图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数理统计,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每个运动员不同阶段各肌群的肌肉贡献率、激活强度和激活时序等参数,根据标准化后的肌电参数值的大小,判断不同阶段中主要的做功肌群以及同一阶段不同运动员之间各肌群的肌肉贡献率、激活强度和激活时序等参数,以判断不同运动员之间是否存在共性,总结轮椅击剑女子重剑A级运动员单一进攻技术动作的发力特征。研究结论:1.持剑侧前臂肌群和指浅屈肌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剑身、剑头稳定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腹外斜肌是主要的动力肌;非持剑侧肌群主要功能是为前冲提供动力,上肢肌群、腹外斜肌和背阔肌是非持剑侧稳定的主要做功肌群,前臂肌群比上臂肌群参与做功程度高;胸大肌参与程度小。2.不同阶段各肌群做功特点不同,进攻阶段伸肌肌群参与做功更多,还原阶段屈肌肌群参与做功多,伸肌肌群持续收缩时间比屈肌肌群更长。3.不同运动员之间持剑侧肌肉发力特征不同,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不同运动员发力特征产生与个人技战术风格相适应的特异性变化,新队员发力特征更符合传统教学特点;非持剑侧发力模式较为接近。4.持剑侧激活模式更为复杂,持剑侧动力是沿着核心部位→肩关节→上肢→剑身传递的,同时上肢肌群是按照前臂→上臂的顺序激活,指浅屈肌的激活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性,但是在刺中目标瞬间达到峰值;非持剑侧则是核心部位与上肢肌群同时协调收缩发力为进攻与收回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