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伴随着生产网络不断完善,国际贸易格局中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逐步被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贸易并存的贸易格局所替代。国际分工中以产业间分工为主导的形式逐渐被生产网络内的产业内不同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的分工所取代。这使全球贸易从之前的最终消费品的生产与交换,向初级品、半制成品和零配件为代表的中间品生产与交换转变。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新的分工形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从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研究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机制。本文首先基于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两国三产业三要素的D-S模型和两国三要素三产品三企业的B-E模型,改进了中间产品完全专业化分工的假设,引入了FDI的垂直关联要素,将劳动力要素细分为熟练劳动要素和非熟练劳动要素,阐述了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间品贸易和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理论机制,探讨了FDI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厂商数目、中间投入品价格、最终品价格、要素收入的影响,分析了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最终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发现FDI会通过东道国和母国的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和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厂商数目、中间品价格、要素收入等变量进而影响垂直专业化分工,此外,要素价格和要素收入也会因FDI的投入形式而有所差异,FDI、中间品贸易和最终品贸易三者间呈现互补关系,这些命题和结论既丰富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理论,又为后文的经验分析和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基于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出口比重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指标,运用HIY方法测度出了中国制造业总体和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构建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指标评价体系,发现中国制造业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纺织业、家具制造业等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解释了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贸易的特征,为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基于要素密集度和技术复杂度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地位进行了评价,发现了加工贸易和FDI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方式;中国中间品贸易实现了从半制成品进口到半制成品、初级产品、零配件进口并重的转型升级;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最高;资源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最低;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分工程度逐年深入;中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最后,基于面板检验、协整检验、ADF单位根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利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结构,分析了中国制造业FDI对中间品进口和最终品出口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进口结构对最终品出口结构的影响,发现制造业FDI与中间品进口贸易呈现互补关系,半成品进口和零配件进口主要影响最终资本品出口,而初级产品进口主要影响最终消费品出口。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协整关系,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中间品贸易和FDI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发现FDI是中间品贸易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而不是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格兰杰原因,并且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间品贸易之间、垂直专业化分工与FDI之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主要归因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形式发展的多样性,这一发现与以往的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应充分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促进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转移,进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