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棉区Bt基因棉关键生理代谢特征与棉盲蝽危害的相关生理指标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bd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我国转Bt基因棉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危害,但棉盲蝽的种群数量上升、危害加重,已成为当前棉田的主要害虫,前人对转Bt基因棉普及后棉田昆虫系统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注意到转Bt基因棉品种的生育特性、棉株性状和内在的生理代谢特征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从棉花自身代谢特点出发,探讨与棉盲蝽发生危害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大田栽培手段,以常规棉泗棉3号和转Bt基因抗虫棉为材料,于2009-2011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试验地进行,研究长江流域棉区Bt基因棉不同品种的生理代谢特征、棉盲蝽发生量和危害情况及相互关系,以及受害后的相关生理指标变化,探索与棉盲蝽发生危害相关的生理代谢指标,为制订棉盲蝽科学防治策略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Bt基因棉与棉盲蝽趋性有关的生理特征分析Bt基因抗虫棉加重了棉盲蝽的危害,增施氮肥有加重棉盲蝽危害的趋势。棉花蕾期和铃期的主茎功能叶生理代谢情况与棉盲蝽的危害程度没有直接联系,但棉花蕾期和铃期的幼蕾和顶芽可溶性糖含量、缩合单宁含量和PAL活性,在Bt基因棉及其亲本之间出现了变化。Bt基因抗虫棉的幼蕾和顶芽部位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缩合单宁含量减少和PAL活性降低,可能是导致Bt基因棉品种棉盲椿发生和危害加重的关键生理特征。2.Bt基因棉棉盲蝽危害后顶叶的几个生理指标变化特征分析蕾期、铃期,棉花顶叶受棉盲蝽危害后,相关的生理指标有所改变,危害后Bt基因棉可溶性糖、缩合单宁含量升高。可溶性蛋白、叶绿素的含量都呈显著下降的趋势;SOD、POD、CAT、PAL的活性显著增加。3.Bt基因不同品种棉花的生理代谢特征及与棉盲蝽发生危害的关系Bt基因杂交棉棉盲蝽的危害程度要重于Bt基因常规棉;在棉田的危害情况与棉花蕾期、铃期顶芽和幼蕾的可溶性糖含量、缩合单宁含量、PAL活性有直接的关系。顶芽和幼蕾的可溶性糖含量与棉盲蝽的危害程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缩合单宁含量、RAL活性与棉盲蝽的危害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家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资源中比较稳定的内容,具备着其自身的时代性。而家庭教育对每个社会个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社会文化进行有效传承的重要方法。以家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