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氟米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SD大鼠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主要是具有组织学活性的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外,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是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的增生和间质纤维化,使其往往具有类似恶性疾病的生长、浸润及播散过程,因此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可以侵及盆腔内外乃至全身各个部位。通常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疼痛、疲劳、不孕等症状。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及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以性激素抑制为主的治疗,通过药物的调节,造成体内低雌激素水平,从而使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失去活性。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众说纷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免疫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方面,免疫系统药物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免疫调节抑制剂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对子宫内膜异位症SD(Sprague-Dawley)大鼠模型进行干预,肉眼观察大鼠模型内膜病灶的影响,检测模型大鼠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及组织中调节激活正常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Regulated on activation,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和白介素-8(Interleuki-8,IL-8)的表达情况,探讨LE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来氟米特的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的实验基础。方法:1.随机选取健康未交配过的SD雌性大鼠50只,8-9周龄,(200+20)g,从中随机选取35只运用改良的自体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剩余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2.建立模型4周后,无菌操作下剖腹探查,肉眼观察移植内膜病灶的大体情况,游标卡尺测量异位内膜病灶的大小,计算体积V1,并取部分移植内膜病灶,常规脱水后石蜡包埋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把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来氟米特治疗组(n=16)和实验对照组(n=16),LEF治疗组灌胃给予来氟米特35mg/kg,空白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均灌服等容量生理盐水3ml/kg,每天保证同一时间,三组大鼠分别灌胃处理,治疗持续4周。给药前分别抽取三组大鼠尾静脉血1ml,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大鼠血清中ICAM-1表达率。3.三组大鼠灌胃处理4周后,再次分别抽取三组大鼠尾静脉血1ml,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血清中ICAM-1的表达情况。第3次剖腹测量LEF治疗组和实验对照组异位子宫内膜的体积V2,切除两组大鼠部分异位内膜病灶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用药后两组大鼠异位病灶中RANTES和IL-8的蛋白表达情况。给药前后定期称量三组大鼠的体重,并观察三组大鼠精神状态、进食量有无明显改变及排便是否如常。4.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统计学SPSS 18统计软件,数据格式均用`c±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c2检验。检验水准均α=0.05。结果:1.通过采用自体移植法,可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91%(32/36)。2.用药后LEF治疗组移植内膜病灶大小明显小于实验对照组(P<0.05),明显小于用药前(P<0.05)。3.用药后,LEF治疗组中大鼠移植内膜病灶组织中RANTES和IL-8表达均较实验对照组低(P<0.05)。4.用药前LEF治疗组和实验对照组血清中ICAM-1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用药后LEF治疗组血清ICAM-1含量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用药后LEF治疗组血清ICAM-1含量明显低于用药前(P<0.05)。5.LEF组实验大鼠第7天开始出现活动量稍减少,进食、进水量有所减少,精神差,但LEF组喂药以来总的体重与其它两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LEF治疗后大鼠血清ICAM-1及病灶中RANTES和IL-8的含量均明显降低,推测来氟米特可通过降低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演变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行为,为将免疫调节抑制剂来氟米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动物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室管膜下区Ch AT+神经元是新近发现的一群位于室管膜下区并表达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 AT)的胆碱能神经元,其空间结构扁平,细胞长轴平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