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充分调研乌南洼槽地质构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化分析测试资料,测井、录井、试油、岩性观察、地层温压测试数据,生产动态资料,压汞实验分析数据等资料,以油气地球化学、分子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有机岩石学等学科作为理论指导,对乌南洼槽下白垩统油气成藏特征展开综合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油气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地层温压场以常压高地温梯度为特征。储层孔隙度类型以特低孔、低孔为主,渗透率以特低渗和超低渗为主,主要发育次生孔隙,并且分选较差,储层性质总体评价较差,有效储层物性下限与深度呈指数关系下降。有机质主要处于未成熟到成熟阶段,具有单峰生烃的特征,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并不推荐在研究区使用;归因于原始生产力,有机质丰度较高,同时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程度对其也有较大的影响;有机质类型Ⅱ型为主,生物标志物具有偏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原始沉积环境属于淡水偏氧化,原油以轻质高含蜡为主要特点,并不具有二连盆地其他洼槽原油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特征,原油族组分主要是饱和烃,其次是芳烃,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普遍较大,这都反应南洼槽原油主要是成熟原油,全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特征都指示原油主要是高等植物贡献。成藏动力主要是常压系统,可以分为自源常压和它源常压成藏系统两类。阿尔善组油气藏可能是连续性的两期充注成藏,而腾一段油气藏主要可能是一期充注成藏。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油气沿砂体或断裂-砂体侧向运移的岩性、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以不整合面侧向运移的地层圈闭成藏模式;源内砂岩透镜体油气初次运移圈闭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有效烃源岩纵向、横向分布区决定了油气的分布范围;不同的输导系统决定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位置;古地貌与沉积体系有机配合控制岩油气藏的分布;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富集区的形成及展布。